評論

影像:你看到的是黑白嗎?

刊登於 2016-04-06

#影像

今年Art Basel展示的藝術品,用黑白色做題材的,好像比往年多,而遊人買家黑白配的衣著風格亦是潮流的長青指標。藝術品的潮流跟人的品味如此絲絲入扣,把藝術活化起來,似乎顛覆了我對藝術就是「反潮流」、「求脫俗」的認識。

Art Basel 2016 攝 : Kin Cheung/AP
Art Basel 2016
Art Basel 2016 攝 : Kin Cheung/AP
Art Basel 2016
Art Basel 2016 攝 : Kin Cheung/AP
Art Basel 2016
Art Basel 2016 攝 : Kin Cheung/AP
Art Basel 2016
Art Basel 2016 攝 : Kin Cheung/AP
Art Basel 2016
Art Basel 2016 攝 : Kin Cheung/AP
Art Basel 2016
Art Basel 2016 攝 : Kin Cheung/AP
Art Basel 2016
Art Basel 2016 攝 : Kin Cheung/AP
Art Basel 2016
Art Basel 2016 攝 : Kin Cheung/AP
Art Basel 2016
Art Basel 2016 攝 : Kin Cheung/AP
Art Basel 2016
Art Basel 2016 攝 : Kin Cheung/AP
Art Basel 2016
Art Basel 2016 攝 : Kin Cheung/AP
Art Basel 2016
Art Basel 2016 攝 : Kin Cheung/AP
Art Basel 2016

其實細心看我這輯圖片,很容易就找出有顏色的地方,包括膚色、地面顏色、在不同色溫的燈光下,物件總有偏色,但一般人習慣以光速閲讀圖片,驟眼看見黑白色便判定為黑白照,根本沒多人能留意其中彩色的部分。或許有眼利的,卻認為在Photoshop 按一個mono tone鍵是常識吧!何需浪費幾天時間去捕風捉影?

攝影師Robert Frank也曾表示: “黑白就是攝影的色彩,對我而言,它們象徵了支配人類的希望與絕望”

原來大部分哺乳類動物,包括狗,牛,馬,羊,都是色盲,看東西只有黑白灰色,專家相信人類視覺為了避開危險的事情而進化,能分辨紅色能吃的果實和青色未熟的果子。於是,在彩色世界中,人類眼球認知的橙是橙色的,灰色的橙會令你聯想到橙以外的思考,只留下點、線、面,不真實的型態和構圖。只拍黑白照的攝影師說,人和物的靈魂就住在這被拍下的黑白世界裏,攝影師Robert Frank也曾表示: “黑白就是攝影的色彩,對我而言,它們象徵了支配人類的希望與絕望”。色彩是一種干擾,令人誤解了內容,黑白人像能突出身體語言及臉容,一般讀者就是不能在花花世界內找出重點,而攝影師的眼睛因長久訓練,故可抽絲剝繭地揀選,說一個漂亮明理的故事。不過事實可能是有些人以為攝影師想表達的那些無邊際的聯想和模糊不清的語句,往往令讀者百思不得其解。

一個攝記的能力有限,我看到的,就是我一個人遇到的而已,生活本質是矛盾複雜,為方便而單線思考,未免太自我封閉。

一般新聞通訊社規定不許把本身彩色的照片𨍭為黑白照發布全球,也不接受利用相機的黑白功能拍攝,黑白菲林除外。為何奉行這原則?是退步還是進步?可是有些人還是會想盡辦法,把一些經典黑白新聞相還原當年真實顏色。在多層次的彩色世界裏,如記者只選材於黑與白去紀錄,會太主觀嗎?想隱藏什麼?達到什麼目的?一個攝記的能力有限,我看到的,就是我一個人遇到的而已,生活本質是矛盾複雜,為方便而單線思考,未免太自我封閉。

記憶中,我早期學習攝影時認識的大師作品都是黑白照,今天科技進步令黑白照變得更經典,更遙不可及。在廿一世紀拍黑白照片,即用一個不真實的手法說故事,戲劇化地表達自己的看法,但在沒有戲劇化的燈光下,拍一張黃色的紙,就知道黑白照是如此無能為力。假使我也刻意把照片弄成全黑白,構圖時避開所有膚色和偏差的色溫之類,沒留一點可尋線索,這會否更能玩弄閣下的視覺思維,甚或諷刺坊間的快食文化?然我最後選擇給相片和讀者留下一點友善的空間,因為這輯相並不是要批評場內的藝術品和愛好者看藝術的態度,而是,我看到它們和他們的偶遇來得那麼恰配自然。拍攝展品的方法很多,有人喜歡原味表達,有人喜歡尋找內涵,我這圖輯就是抽取彩色世界中的黑與白,給大家「耐人尋味」一番。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