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阿塞拜疆與分離組織停火,納卡戰爭險重演

刊登於 2016-04-06

2016年4月3日,納卡地區,亞美尼亞士兵與導彈發射裝置。攝:Associated Press Television via AP
2016年4月3日,納卡地區,亞美尼亞士兵與導彈發射裝置。

4月5日,阿塞拜疆政府與邊境地區納戈爾諾-卡拉巴赫(Nagorno-Karabakh,簡稱:納卡地區)的亞美尼亞裔分離主義武裝組織達成停火協議,結束雙方自2日爆發的武裝衝突。今次衝突被形容為自1994年兩國簽署停火協議以來最激烈的一次,據法新社綜合各方公布數字估計,持續近4天的衝突共造成至少64人死亡。

阿塞拜疆國防部一度於3日發出聲明,稱為回應國際社會的要求,決定單方面停火。然而,亞美尼亞國防部隨後指責阿塞拜疆的停火聲明虛假,並指武裝衝突仍然持續。亞美尼亞國防部更指,若有需要將向納卡地區內的新亞美尼亞武裝組織提供直接軍事援助,令外界一度擔憂衝突將升級成為阿塞拜疆與亞美尼亞之間的全面戰爭。

基於雙方協定,於4月5日正午12時(當地時間)開始,阿塞拜疆軍隊與亞美尼亞武裝組織之間的軍事行動將會暫停。

阿塞拜疆國防部聲明

納卡地區衝突爆發後,美俄等國均曾呼籲雙方停戰。美國國務院發表聲明譴責暴力衝突,國務卿克里(John Kerry)敦促雙方克制,嚴格遵守1994年簽訂的停火協議,避免局勢進一步升級,並馬上展開談判。

俄羅斯總統普京亦發表聲明,對局勢表示關注,並敦促雙方遵守停火協議,終止戰鬥;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Sergei Lavrov)及國防部長紹伊古(Sergey Shoygu)則分別致電阿塞拜疆外長及亞美尼亞國防部長,敦促雙方採取措施令局勢降温。

有分析指出,俄、美及歐洲大國均不願見阿塞拜疆與亞美尼亞開戰。亞美尼亞是獨立國家聯合體《集體安全條約》組織(CSTO)成員國(編注:CSTO 成立於1994年,創始時,阿塞拜疆亦有簽署條約,但於1999年退出),一旦與別國開戰,俄羅斯作為盟友將捲入其中;同時間,俄羅斯亦看重與阿塞拜疆的能源及軍事合作,不願因納卡地區問題與其交惡,令其倒向歐洲。而歐洲各國則正與阿塞拜疆協商,希望阿塞拜疆經「南部天然氣走廊」輸送天然氣至歐洲。

納卡地區位處阿塞拜疆西南部,原為該國的一個自治州,但人口以信奉基督教的亞美尼亞裔人佔其中絕大多數。自1988年,阿塞拜疆已無法對納卡行使政權;當年,納卡地區內的亞美尼亞裔人要求脱離阿塞拜疆,併入亞美尼亞。1991年蘇聯解體前,納卡舉行公投,結果99.89%的投票者支持獨立,自治州於是宣稱脱離阿塞拜疆,獨立成為「納卡共和國」。

納卡公投、獨立等,觸發了阿塞拜疆與亞美尼亞為爭奪該區主權的「納卡戰爭」,約3年間造成至少3萬人死亡。1992年,歐洲安全及合作議會(CSCE,今已改組成歐洲安全及合作組織,OSCE)倡議成立明斯克小組(Minsk Group),並由法國、俄羅斯及美國擔任聯席主席,主導促進阿塞拜疆與亞美尼亞停戰。及至1994年,雙方在國際社會斡旋下達成停火協議,但至今一直未簽署永久和平條約。

目前,國際社會普遍承認納卡為阿塞拜疆的一部分,但「納卡共和國」仍然維持自治州時期約定的「國界」,並採取總統制,以總理為政府首腦,也擁有獨立的國會。亞美尼亞政府亦持續對納卡給予軍事及經濟支援。

4
納卡共和國於1991年宣稱獨立,但至今未被聯合國及國際社會普遍承認。然而,聶斯特河沿河岸(Transnistria)、南奧塞梯(South Ossetia)及阿布哈茲(Abkhazia)等3個同樣未獲國際普遍承認的「國家」,則與納卡共和國互認各自的獨立主權,構築4國「外交」關係。

聲音

我們敦促雙方克制,避免局勢進一步升級,並嚴格遵守停火。目前的不穩定局面顯示出,雙方必須馬上展開談判,在歐洲安全及合作組織(OSCE)及法、俄、美組成的明斯克小組(Minsk Group)倡導下,尋找全面平息衝突的方法。我們重申,採用軍事手段是不能解決問題的。

美國國務卿克里(John Kerry)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

是位於南高加索的一個內陸地區,介於下卡拉巴赫與贊格祖爾之間,包含小高加索山脈的東南支脈。該地區多屬山地與森林。納戈爾諾-卡拉巴赫普遍被國際承認為阿塞拜疆的一部分,但大部分地區由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共和國實際統治。該國係以前阿塞拜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時期納戈爾諾-卡拉巴赫自治州範圍為基礎所建立,實質獨立但尚未被普遍承認。自1988年卡拉巴赫運動發生起,阿塞拜疆就無法對該地區行使政權。1994年納戈爾諾-卡拉巴赫戰爭結束以後,在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明斯克小組的調停下,亞美尼亞與阿塞拜疆政府代表已經針對該地區的爭議狀態舉行過多次和平會談。該地區範圍通常被視為等同於前納戈爾諾-卡拉巴赫自治州行政區邊界,涵蓋面積約4400平方公里。然而,歷史上的該地區面積則涵蓋約8223平方公里。(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來源:衞報半島電視台now 新聞聯合新聞網BBC 中文網法新社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