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聯合國擔憂利比亞成IS新基地,奧巴馬指責英法

刊登於 2016-03-13

2016年2月23日,利比亞軍人在北部錫德拉灣城市蘇爾特設立檢查站,截停通過該站的車輛進行檢查。蘇爾特u001b現遭「伊斯蘭國u001b」(IS)武裝分子佔據。攝:Ismail Zitouny/REUTERS
2016年2月23日,利比亞軍人在北部錫德拉灣城市蘇爾特設立檢查站,截停通過該站的車輛進行檢查。蘇爾特現遭「伊斯蘭國」(IS)武裝分子佔據。

恐怖組織「伊斯蘭國」(IS)自2013年於伊拉克崛起,並借助鄰國敘利亞民主革命演變成內戰,於2014年將勢力版圖擴大至敘國境內,其後更宣稱以敘利亞重鎮拉卡(Raqqa)為首都。儘管近月國際社會於伊敘一帶打擊 IS 獲得一些成效,但聯合國專家日前警告,IS 正另覓根據地,並可能重施故伎,借利比亞內戰至今政局持續混亂之機,於該國壯大實力。

『伊斯蘭國』(IS)進一步利用政治與安全真空狀態,顯著擴大對利比亞領土的控制。

聯合國專家小組報告

聯合國專家小組日前向安理會制裁委員會提交報告,其中指 IS 對利比亞的控制正顯著增加,並激化了當地交戰各方對武器軍備的需求,以抵抗威脅。專家又指, IS 正向利比亞地方部落招募新成員,同時也招募過去效忠卡達菲(Muammar Gaddafi)政權的軍官。

報告還稱, IS 持續加強對利比亞北部地中海沿岸城市蘇爾特(Sirte)的控制,目前已具備該區最龐大的政治與軍事實力,足以消滅當地反對派。同時,IS 亦正入侵位於西部的首都的黎波里及城鎮沙布拉他(Sabrata);兩地均靠近利比亞與突尼西亞的邊境,IS 希望借佔據當地進一步招募過境突尼西亞的「聖戰士」,並部署潛入突尼西亞發動恐襲。IS 也活躍於利比亞東部的「經濟首都」班加西。

報告亦警告,利比亞境內各方正進行軍備競賽,恐令暴力事件進一步升級,導致局勢更加混亂。報告指,自2014年起,阿聯酋、埃及、土耳其和其他一些地區持續將武器裝備運往利比亞,部分取道約旦偷運入境,部分則靠與利比亞政府有密切關係的企業提供。報告還指,利比亞央行官員涉嫌向一些被聯合國歸類為恐怖組織的利比亞民兵組織提供資金。報告呼籲安理會對利比亞實施武器禁運,並凍結利比亞相關官員、個人或企業的財產。

後卡達菲年代,民主從未降臨

2011年,利比亞「狂人」領袖卡達菲於內戰中被擊斃,結束其長達42年的獨裁統治。事實上,於1969年被卡達菲推翻的利比亞王國,本就由相對獨立的三個自治省合併而成,其後更劃為10個行政區。及至卡達菲上台施行獨裁統治與中央集權,其勢力範圍其實也僅限於首都的黎波里、西部及南部一帶;卡達菲又長期以東部石油收益用於南部建設,引起盤踞東部的各大部落及王國時期的皇室殘餘軍閥不滿。1990年代,東部兩大部落就曾發動軍事政變。

有評論指,2011年中東、北非一帶的民主革命浪潮其實並沒有蔓延到利比亞;當時利比亞出現的所謂民主革命,背後其實是各大部落與皇室殘黨希望跟卡達菲「了結新仇舊恨」。在這一背景下,利比亞「革命」雖然成功推翻卡達菲,但該國也無法開啟真正的民主化進程。

利比亞至今持續處於分裂狀態,並存在兩個議會,分別領導各自的政府。舊議會「國民議會」以首都的黎波里為根據地,主要為伊斯蘭主義者,早在2012年就從「全國過渡委員會」手中接收權力;而新議會「國民代表大會」成立於2014年8月,由於的黎波里被伊斯蘭武裝分子佔據,只能以東部圖卜魯格(Tobruk)作為根據地,但更廣泛地得到國際社會承認。由於利比亞至今沒有統一的軍隊,甚至兩個議會的武裝力量仍持續互相衝突,根本無法有效打擊利比亞境內的恐怖主義活動。

過去一年來,聯合國一直希望促成利比亞兩個議會組成聯合政府,甚至在今年1月曾出台新政府總理及內閣名單,其中包括來自兩個議會的人選,以冀獲得兩派認同,但談判始終陷於膠著。

奧巴馬批英法只介入不善後,致利比亞「一團糟」

3月11日,BBC 報導指,美國總統奧巴馬接受《大西洋月刊》訪問時,批評英國首相卡梅倫於2011年介入利比亞內戰、發動空襲之後,「被很多事情分心」,而對後卡達菲時代的利比亞亂局撒手不管,令當地局勢變得「一團糟」。奧巴馬又批評時任法國總統薩科齊,指他只顧吹噓空襲成效,但沒有顧及重要的善後工作,包括防範事件演變成長期內戰等等。

(英法等國組成的聯盟)確實存在批評的空間,因為我當時對歐洲國家更有信心,畢竟歐洲離利比亞更近。我們避免了大規模的平民傷亡,我們阻止了原本幾乎是註定要演變成一場曠日持久、暴力血腥的內戰衝突。然而儘管如此,利比亞卻成了一個爛攤子。

聯合國轄下機構「利比亞對話」的官員 Guma El-Gamaty 於今年1月稱

就奧巴馬的言論,英國唐寧街10號首相府隨即發表聲明回應,強調當年介入利比亞、協助推翻卡達菲政權是正確決定,阻止了卡達菲殺害更多無辜平民。聲明又指,英國一直「努力幫助利比亞人民」,並持續「支持由聯合國帶領的、為利比亞建立平穩治理的進程」。

250
2012年2月,即利比亞獨裁者卡達菲被擊斃約3個月後,紐約時報駐利比亞記者 Anthony Shadid 曾指,利比亞全國已衍生出逾250個民兵組織,遍布全國各地。

聲音

這(新政府及其內閣方案)是目前最好的協議,已經盡可能滿足最多相關者的利益。99% 的利比亞人民都希望這份協議最終得以落實,並結束利比亞動蕩局勢。

聯合國轄下機構「利比亞對話」的官員 Guma El-Gamaty 於今年1月稱

奧巴馬政府與卡梅倫政府的矛盾並不止於利比亞問題。最近一段時間,白宮方面對於英國屈就中國的做法也感到不滿。對於美國人來說,這意味着英國在誰將成為本世紀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這個問題上的賭注已經發生變化。很清楚,奧巴馬認為德國總理默克爾在歐洲是最具份量的領導人,而不是卡梅倫。美國政府已經不把這當作秘密。奧巴馬與卡梅倫的關係,很明顯不像小布殊與貝里雅,或者戴卓爾夫人與列根的關係緊密。

BBC 駐紐約記者 Nick Bryant 評論美英關係變化

2011年利比亞內戰

在利比亞國內常稱為「2月17日革命」,是利比亞在2011年發生的武裝衝突,交戰雙方為穆阿邁爾·格達費領導的政府和反抗格達費的勢力。受鄰國「阿拉伯之春」浪潮影響,利比亞於2011年2月15日發生和平反政府示威,但遭到政府軍的武力鎮壓,其後引發武裝反抗並演變成為內戰。最初的示威抗議從利比亞第二大城市班加西開始,並逐漸向全國蔓延;民眾要求從1969年就已經上台統治長達42年的革命領導人穆阿邁爾·格達費上校下台和進行民主改革。反對格達費的勢力組成「全國過渡委員會」,以推翻格達費的獨裁統治和建立民主政體為宗旨。2月26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首項決議,凍結格達費資產,並把事件交由國際刑事法院處理。3月初,格達費軍進攻反對派在東部的據點班加西。3月17日,聯合國安理會再度通過決議,授權成員國在利比亞設置禁飛區,英法美等國開始武裝干涉利比亞。8月,反對派在西部發起進攻,奪取首都的黎波里,「全國過渡委員會」逐漸得到國際和聯合國承認。穆阿邁爾·格達費一度逃避追捕,直至10月20日在蘇爾特被殺。10月23日,「全國過渡委員會」宣告全國解放,戰鬥結束。然而利比亞隨後陷入軍閥割據和第二次內戰。 (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來源:衞報華爾街日報法新社BBC中文網AM730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