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中國或將允許商業銀行以「債轉股」方式處理不良資產

刊登於 2016-03-12

消息稱,中國將允許商業銀行處理不良資產時以債轉股。攝:Jason Lee/REUTERS
消息稱,中國將允許商業銀行處理不良資產時以債轉股。

根據路透社引述的知情人士消息,中國近期將出台相關文件,允許商業銀行處理不良資產時以債轉股。消息人士稱,擬出台的文件將明確債轉股的允許期限和處置手段,「這會由國務院來特批,並不是常態化的,監管層推動的目的是解決實體經濟困難。」

此前,東方資產管理公司前總裁梅興保也曾在兩會期間表示,處置不良資產時,債轉股是「是金融機構和企業在逆週期調節下最有效的措施之一」,並稱「經濟下行期,銀行不要看到產能過剩就過度追債,可以用撥備核銷一部分,監管考核也可以寬容一點,要支持幫助優勢企業兼並重組,減少破產;對於困難大的企業,也可以實施重點地區的債轉股政策,降低企業的資產負債率,提高企業信用。」

商業銀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不得從事信託投資和證券經營業務,不得向非自用不動產投資或者向非銀行金融機構和企業投資,但國家另有規定的除外。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第四十三條

債轉股(debt-equity swaps)指的是將原來銀行與企業間的債權債務關係,轉變為銀行與企業間的控股關係。由於《商業銀行法》不允許銀行持有企業股份,因此,目前中國的「債轉股」主要是透過四大資產管理公司(信達、華融、長城、東方)收購銀行的不良資產,曲線處理債轉股問題。

根據銀監會2月公布的數據,截至2015年底,全國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已達到1.27萬億人民幣,不良貸款率高達1.67%,銀行業不良貸款餘額和不良率「雙升」的態勢已持續4年。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認為,2016年銀行業不良貸款餘額和不良貸款率仍會上升,預計全年不良率將達到2%左右。

一位商業銀行高管稱,「商業銀行目前處置一些債權苦於沒有手段,沒辦法進行重組,『債轉股』可以強化對企業的監督管理,轉股後,銀行增加控制力,也可以重組及注入資產等手段盤活。」但他也表示,「債轉股」容易造成道德風險,所以銀行慎之又慎。

國泰君安首席銀行分析師邱冠華認為,「如果傳聞為真,則是監管層通過創新不良處置空間,以空間換時間,換取企業和銀行喘息的時間。」他同時指出,要對債務方的甄別非常嚴格,「否則只會變短痛為長痛」。

20世紀末,「債轉股」在中國政府處置銀行不良資產時曾被廣泛採用。1999年國信達資產管理與北京建材集團共同簽訂北京水泥廠債轉股協議書,成為首個債轉股案例。然而美銀美林指出,當時大量購入債轉股資產的資產管理公司,在過去十幾年之所以能夠從部分資產獲利,是受益於地產和商品市場的牛市,這些資產管理公司尚有許多債轉股資產未消化。

美銀美林認為,「債轉股」只能短期紓解不良貸款壓力,無法解決這一問題;該行接觸的銀行業人士對「債轉股」的作用也普遍存疑。將不良貸款轉為股本,不僅讓銀行承受有關虧損,換取的「僵屍企業」股份也毫無價值。美銀美林預期,銀行只會審慎及選擇性實施「債轉股」。

美林美銀還在報告中指出,2015年底中國銀行業的貸款規模達到100萬億元人民幣,總風險加權資產達到97萬億。若將銀行業貸款的1%置換為股權,即使只採取400%的風險權重計算,也會帶來3萬億的額外風險資產。

星展銀行分析師陳姝瑾也認為,「債轉股」有助紓緩銀行不良貸款水平,但根據目前的監管要求,銀行「債轉股」不利資本充足率。她認為,銀行會考慮自身商業利益,以及企業是否適合以這種方式處置不良資產;監管部門要防止地方政府向銀行施壓等,保證交易公平。

25 %
到1997年,中國銀行業不良資產的比例已高達25%。

聲音

銀行有時候站在它的立場上也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債轉股需要多方通盤考慮,共渡難關。

東方資產管理公司前總裁梅興保在兩會期間提議「債轉股」解決不良貸款問題

當前H股銀行隱含的不良率已經有13%至14%,「商業化運作、損失分擔」的原則下,加速清理銀行資產負債表,有利於銀行股估值的修復。

中金公司報告

簡單地說,(債轉股)對國企改革而言是非常壞的消息,對中國銀行的償付能力而言更是如此。

法國外貿銀行亞洲首席經濟學家 Alicia Garcia Herrero

風險權重

風險權重是衡量投資組合總體風險大小的一種方法,通過估算不同種類投資的風險大小,給每種投資一個權重值,表示它在多種投資方式中的重要性。將銀行的資產分類後乘以對應的風險繫數再相加,可以得出風險加權資產。根據《巴塞爾協議III》,銀行對商業機構作出「重大」投資須按1250%的風險權重計算風險加權資產。中國銀監會則將風險權重分為兩層:「被動性」投資以400%的風險權重計算,其餘則按1250%計算。一家銀行控制一家企業超過20%的股份,或持股總額超過銀行資本基礎的15%,該投資都會被視作「重大」或「主動」。(資料來自網絡)

來源:路透社中國信達社會責任報告Bloomberg信報界面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