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公立醫院服務近日面臨嚴峻考驗。據醫管局3月9日數據,公立醫院急症室每日正常情況下有6000人求診,但過去1個月則多次越線,有超過10天急症室求診人次約為7000次。此外,每日經急症室入住內科病房的病患數量分界線為800人,可在過去28天內,這一數字持續超過900,其中18天更突破1000,許多醫院出現超負荷情況。
醫管局於9日推出多項措施,包括順延部分非緊急住院服務及手術;在專科門診及普通科門診安排護士為病情穩定的病人提供藥物重配,免除醫生診症;由護士透過電話為出院病人提供支援;鼓勵醫護人員參加急症支援時段計劃;康復醫院加開病床等。
醫管局還表示,未來數日天氣會轉冷,呼籲市民諒解公立醫院擠迫的情況,病情較輕的病人可考慮使用普通科門診或基層醫療服務。
現時公立醫院面對冬季流感高峰期的服務需求屬極度嚴峻。
醫管局聯網服務總監張偉麟表示,今年冬季特別冷,流感高峰期特別長,醫院服務需求極度嚴峻。他還指出,服務壓力與人口老化有關,過去一個月入院的病人有45%年逾80歲,13%達到90歲或以上,由於他們住院時間較長,病床會較難騰空。
也有公院深切治療部醫生指出,醫院超負荷與今年流行 H1N1 豬流感也有關係。由於豬流感病毒往往攻擊下呼吸道細胞,且會抑制免疫系統,加強病毒複製能力,患者需要較長時間才能康復。他還指出,H1N1 豬流感不僅會襲擊兒童而老人,也會影響青壯年,因此建議年輕人也打流感針。
明報社評則批評政府和醫管局反應遲緩,指公立醫院超負荷情況已出現多日,但直到有醫護人員在社交網站爆料,才引起當局重視。此外,醫管局推出的措施也未必合理,例如安排護士為病況穩定的病人提供藥物重配,有醫護人員表示護士人手同樣緊張,且若他們未經訓練,給病人評估病況或配藥都會增加病人的風險。
社評又指出,在香港人口持續老化的情況下,政府應增加公共醫療服務,包括增建公立醫院。醫管局網站顯示,目前醫管局管理42間公立醫院和醫療機構,其中只有十多間有急症室。最新一份財政預算案表示,將在啟德發展區內新建一所急症全科醫院,提供2400張病床,但可能需要10年時間才能完成。
聲音
醫院已採取不同措施紓緩病房爆滿情況,包括檢視康復醫院能否盡量騰出病床,把急症醫院的內科或其他急症病房部分病情較穩定的病人,調動至康復醫院。
何栢良直指醫管局管理層沒有到醫院視察病人候診的苦況及醫護的辛勞,經急症室入住內科病房病人連續28日超過分界線,至近日才採行動;加上應變只鐵板一塊,沒有因應情況嚴峻採取非常措施,如請私家醫生幫忙處理非緊急病症。
政府坐擁包括財政儲備在內的逾萬億元豐沛資源,卻吝於興建更多醫院應對人口老化的需要,這是說不過去的。
急症室分流制度
2017 年 7 月,端傳媒啟動了對深度內容付費的會員機制。在此之前刊發的深度原創報導,都會免費開放,也期待你付費支持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