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維基解密:美國竊聽聯合國及歐洲多個盟國

刊登於 2016-02-25

維基解密發布大量「最高機密」級別文件,指歐洲多國領導人及聯合國高官被美國竊聽。圖為德國總理默克爾正在使用手機。攝 : Adam Berry/GETTY
維基解密發布大量「最高機密」級別文件,指歐洲多國領導人及聯合國高官被美國竊聽。圖為德國總理默克爾正在使用手機。

2月23日,維基解密在網站上放出聲稱是「最高機密」級別的大量文件,顯示美國國家安全局(NSA)不僅監聽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意大利前總理貝盧斯科尼(Silvio Berlusconi)、以色列總理納坦尼雅胡(Benjamin Netanyahu)等多個盟國領導人,還監聽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的私人會晤,以及包括聯合國難民署、世貿組織、歐盟在內的多個國際組織的高官。

今天,我們證明了,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針對地球免受氣候變化破壞的私人會晤,遭到一心想保護其國內最大石油公司的國家(指美國)竊聽。

維基解密創始人阿桑奇(Julian Assange)

維基解密的檔案顯示,美國國安局曾在2011年監聽意大利前總理貝盧斯科尼及其助手的電話。意大利外交部當日就做出反應,召見了美國駐意大利大使 John Phillips,並發表聲明要求美國「就2011年事件的情況做具體澄清」。意大利外交部指,John Phillips 承諾將問題報告給上級,且在會面時表示美國總統奧巴馬2014年已經禁止美國監聽盟國的領導人。

隨後,美國國務院副發言人托納(Mark Toner)發表聲明,重申美國不會監視任何外國情報,除非「有特定的、可證實的國家安全目的」。他還指奧巴馬已經明確表示不會監聽盟國領導人,而美國和意大利「作為盟國和夥伴」,長久以來建立了良好的國際友誼。

在維基解密的檔案中,貝盧斯科尼除被監聽手機外,還有一場他與德國總理默克爾和法國前總統薩科齊(Nicolas Sarkozy)的私下會晤也遭到監聽。據維基解密資料指,在那場會晤中,默克爾與薩科齊告知貝盧斯科尼,意大利的銀行很快就要「像軟木塞一樣怦然落地」。此外,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和貝盧斯科尼一次關於協商如何修復與奧巴馬關係的會談也被監聽。

除意大利外,在歐洲國家中,德國也多次被指為美國的監聽對象。2013年,前美國中央情報局員工斯諾登(Edward Snowden)就曾揭露美國監聽默克爾的手機,導致美德關係一度陷入緊張局面。此次,維基解密揭露的則是美國監聽默克爾與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的私下會晤。此次會晤發生在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大會前,默克爾表示全球期待歐盟能在氣候議題上發揮領導作用,而潘基文則讚賞默克爾親身參與到氣候變化議題之中。

潘基文也不是唯一一位被美國竊聽的聯合國官員,維基解密稱,聯合國難民署幕僚長在瑞士的電話也被美國監聽。世界貿易組織高層主管 Johann Human 在瑞典的電話也被美國長期監聽。

此外,維基解密還揭露了美國監聽歐盟和日本高官的貿易談判,以及法國、澳洲、比利時財政官員的電話。維基解密創數人阿桑奇(Julian Assange)在維基解密官網上稱,2010年他們已揭露了時任美國國務卿的希拉莉(Hillary Clinton)如何指示外交官們「竊取聯合國領導層的生物特徵資料和其他信息」,他表示期待聯合國對此事的回應,因為若聯合國高管都可以毫無代價地被竊聽,普通人就更處在風險之中。

75
維基解密創立至今已放出25萬份美國外交電報,以及50萬份美國在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中的機密文件。

聲音

實際上,(奧巴馬)已經說得很清楚,除非有壓倒性的國家安全需求,我們不會監控親密盟國政府高官的通訊。

美國國務院副發言人托納(Mark Toner)

如果連聯合國秘書長這樣通訊和隱私在法律上不可侵犯的人,都可以被多次攻擊,而始作俑者卻無需承擔任何後果,那麼每個人都在(被監聽的)風險之下了。

維基解密創始人阿桑奇(Julian Assange)

維基解密

維基解密(又稱維基揭密或維基洩密;英語:WikiLeaks),是通過協助知情人讓組織、企業、政府在陽光下運作的、無國界非盈利的互聯網媒體。網站成立於2006年12月,由陽光媒體(The Sunshine Press)運作。澳洲記者朱利安·保羅·阿桑奇(Julian Paul Assange)通常被視為維基解密的建立者、主編和總監,他曾獲得2008年《經濟學人》的「言論自由獎」和2009年的「國際特赦傳媒獎」,2010年11月被國際刑警通緝,自2012年6月起進入厄瓜多爾駐倫敦大使館尋求政治庇護至今。這個國際性非牟利媒體組織,專門公開來自匿名來源和網絡洩露的文件。在成立一年後,網站宣稱其文件數據庫成長至逾120萬份。維基解密發布了大量的被作為頭版新聞報道的極其重要的存檔,早期發布的文件包括美國軍隊在阿富汗戰爭中的裝備購置和保養支出,以及其在肯雅的腐敗事件等等。 (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來源:Wikileaks法新社Fortune路透社CNN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