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滙豐因僱傭「二代」遭美國證監會調查

刊登於 2016-02-23

滙豐控股在財務​​報告中承認,因被懷疑在亞洲僱傭「由政府官員或國資企業推薦或有關的人士」而正在接受美國證監會的調查。攝 : Peter Nicholls/REUTERS
滙豐控股在財務​​報告中承認,因被懷疑在亞洲僱傭「由政府官員或國資企業推薦或有關的人士」而正在接受美國證監會的調查。

2月22日,滙豐控股公布了第四季度的財務報告,由於需支付向英國客戶不當銷售保險產品的訴訟費用和賠償金等原因,滙豐在第四季度意外虧損8.58億美元。而2015年滙豐稅前利潤為188.67億美元,增長僅1%,但相比於2013年到2014年17%跌幅已有所改善。

滙豐在2015年6月宣布啟動「轉向亞洲」的戰略,削減約50億美元的成本、裁減約5萬工作崗位並轉移部分資產到亞太地區,一系列措施已初見成效。

儘管滙豐剛剛於2月14日宣布決定仍將總部保留在英國,但首席執行官Stuart Gulliver表示,從公司成長角度考慮,滙豐仍將專注於中國市場。滙豐董事長范智廉(Douglas Flint)表示,「多元化的業務模式和資産負債表實力」將爲應對「更為動蕩的金融環境」和中國經濟下行提供彈性。

不過,滙豐財報中更令外界關注的卻是「二代」僱傭。滙豐在財報的一則附註中提及,因在亞洲僱傭「由政府官員或國資企業推薦或有關的人士」,目前滙豐正在接受美國證監會(SEC)的調查。滙豐表示無法預計調查何時結束,但警告帶來的衝擊「可能會相當重大」。附註中還說明,滙豐是受到調查的「多間金融機構之一」。

這不是類似案例第一次發生。2013年,摩根大通也曾因僱傭「太子黨」接受美國證監會調查。根據摩根大通(JP Morgan)2015年4月提交美國政府的一份文件,2004年到2013年間,摩根大通在一個名為「子女」的項目下共計僱傭了222名中國員工。這期間摩根大通運作了總規模不低於10億美元的12筆中國企業 IPO(首次公開募股,即上市),並聘用了其中9家公司或母公司高層推薦的人選。這些 IPO 項目包括2010年中國農業銀行220億美元 IPO,2007年中國中鐵59億美元 IPO以及2014年中廣核電力36億美元 IPO。

根據文件記錄,包括中國銀監會副主席郭利根、中國公安部部長郭聲琨、中國央行副行長潘功勝、中國主權財富基金總經理高西慶在內的多名中國政商精英均曾向摩根大通推薦人選。

而由於涉嫌為政商界人士子女提供入職便利,摩根大通前中國區主席方方還曾被香港廉政公署調查。中國光大集團總裁唐雙寧曾要求方方為其子唐小寧謀得摩根大通的職位,唐小寧入職摩根大通後,多筆來自他父親公司的業務流向了摩根大通。

西方投行僱傭「二代」以維繫「關係」的中國幾乎是慣常做法,這類交換往往為公司帶來豐厚回報。但根據美國1977年開始實行的《反海外腐敗法》,美國公司不得在維繫業務的過程中為獲得「不當優勢」而向外國官員提供「任何有價值的東西」。

0.51 美元
滙豐2015年派息由每股0.5美元升為0.51美元,派息總額上漲4%到100億美元。

滙豐銀行

滙豐銀行是全球規模最大的銀行及金融服務機構之一,截至2013年12月31日,總資產高達2萬6713億美元。在歐洲、香港、亞太其他地區、中東、北美洲和拉丁美洲的73個國家和地區共設有約6100個辦事處,為近5100萬名客戶提供服務。滙豐的產品及服務乃透過兩大客戶群(個人理財和工商業務),以及兩大環球業務(環球銀行及資本市場和環球私人銀行)推廣。滙豐的歷史可追溯到1865年成立的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最初滙豐主要為在遠東的英國公司提供金融服務,現在已經發展成跨國金融機構,70%以上的營業額來自英國以外地區。為避免香港主權移交可能產生的風險,1990年香港上海滙豐銀行宣布進行結構重組,滙豐控股股份取代滙豐銀行股份後,分別在香港及倫敦的證券交易所上市。1993年滙豐銀行將總部遷到倫敦。(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來源:BBC華爾街日報金融時報路透社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