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墓碑》作者楊繼繩稱被新華社禁止赴哈佛領新聞良知獎

刊登於 2016-02-18

新華社前記者楊繼繩。
新華社前記者楊繼繩。

去年12月,經美國哈佛大學2016屆尼曼訪問學人(Nieman Fellows)投票,尼曼新聞基金會(Nieman Foundation for Journalism)決定將「萊昂斯新聞良知與正直獎」(Louis M. Lyons Award for Conscience and Integrity in Journalism)頒發給中國官方通訊社新華社前記者楊繼繩,但楊繼繩近日對媒體表示,新華社禁止他前往領獎。

令楊繼繩獲獎的是他2008年在香港出版的《墓碑》(Tombstone)一書,書中揭露中國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的大饑荒是人為災難,並稱當時至少有3600萬人餓死。

該書曾於2013年獲得曼哈頓研究所的海耶克圖書獎(The Hayek Prize),並於去年獲得了瑞典的史迪格·拉森獎(Stieg Larsson prize),楊繼繩去年11月還曾前往瑞典領獎。

楊繼繩對美聯社表示,之所以去年11月能成功出國而這次不能,是因為這次他「提前報告了一下,所以走不了了」。他不願對事件多作評論,稱新華社禁止他接受外媒採訪。

另據紐約時報報道,楊繼繩稱自己的護照雖未被沒收,但若違抗具有官方權威的新華社的命令,自己未來的出版計劃可能會受阻。

萊昂斯獎聯合主席 Hamish Macdonald 和 Debra Adams Simmons 則發表聲明,稱尚未正式確認遇到問題,將辦理一切必要手續,令楊繼繩得以在3月來哈佛領獎。

楊繼繩具有開創意義的作品《墓碑》記錄了20世紀最嚴重的人類災難之一(大饑荒)的真實規模。

哈佛大學宣布楊繼繩得獎的聲明

楊繼繩於1940年在湖北出生。1960年代從清華大學畢業後,他加入新華社擔任記者,2001年從新華社退休後,又於2003年至2015年擔任被視為體制內開明刊物的《炎黃春秋》雜誌的副社長。

1990年代初開始,楊繼繩利用到各地採訪的機會,蒐集了大量關於中國大饑荒的資料,寫成《墓碑》一書。書中詳細記錄了中國各省饑荒的慘烈情況,並披露官方掩蓋證據的行為。

楊繼繩在該書前言中表示,這本書是為自己在饑荒中餓死的父親、一位普通農民立碑,也是為3600萬餓死的中國人立碑。

《墓碑》至今未能在內地出版,但「餓死3600萬」的數據曾在內地引發激烈討論。這一數據與1980年代以來學界公認的大躍進期間(1958至1960年)非自然死亡人數相近,但江蘇師範大學數學學院教授孫經先曾稱之為「謠言」。

孫經先在其論文中指出,1953至1964年間存在死亡漏報現象,這些漏報的死亡會在某年「一次性補報回來」。他認為,大量死亡補報剛好發生在大躍進期間,而按照他的方法重新調整死亡率後,中國在大躍進期間的非正常死亡人數為366萬人。

楊繼繩隨後發表長文《駁孫經先對<墓碑>的指責》,對孫經先的質疑一一給出數據出處及說明。

經濟學研究者 chenqin 也對孫經先提出反駁,稱死亡漏登的現象早在30年前就已被發現,並已經通過各種方法進行了調整,而按照孫經先的假設所計算出的死亡和出生數字,與中國人口普查數據有相當大的矛盾。他表示,經過多方面驗算,大饑荒期間非正常死亡在3000萬級別「完全沒有問題」,呼籲各方尊重事實。

75
楊繼繩現年75歲。

聲音

這是一部可以和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索爾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島》相媲美的巨著。

中國學者徐友漁評價《墓碑》

楊繼繩被禁止領獎,顯示了中國政治氛圍日益惡化。

衞報報道

我對發掘事實有着強烈的渴望……我曾經被欺騙過,不願再次被騙。

楊繼繩2012年對衞報說

大躍進

是於1958年至1960年上半年,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發生的試圖利用本土充裕勞動力和蓬勃的群眾熱情在工業和農業上「躍進」的社會主義建設運動。大躍進的後果使得這場運動最終難以為繼,鋼、鐵合格率低下,大量資源遭到浪費,勞動力的轉移帶來產業結構畸形和農業生產的不足,加之人民公社颳起「一平二調」的「共產風」,高指標引發的「浮誇風」,以及脱離實際的生產瞎指揮風,強迫命令風和幹部特殊化風「五風」和公共食堂的浪費,與貪污腐化、強徵強搶強佔,導致無權勢的農民百姓大量死傷受害,最終釀成全國大饑荒的悲劇。 (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來源:美聯社衞報紐約時報開放雜誌中國社會科學網共識網知乎觀察者網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