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中國1月銀行新增貸款創單月新高 央行或推遲降準降息

刊登於 2016-02-17

中國央行公布最新數據顯示,1月銀行新增人民幣貸款額創單月新高,達2.51萬億元。

中國的銀行信貸額度在今年1月再創月度紀錄。2月16日,中國央行公布最新數據,1月份新增人民幣貸款2.51萬億元,較去年同期多出1.04萬億元;社會融資總規模則達到3.42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出1.37萬億元。此前接受華爾街日報調查的13位經濟學家的預期中值則是1月新增人民幣貸款1.9萬億元。

金融時報分析認為,這一迹象表明中國正在實施更加寬鬆的貨幣政策,以提振日益放緩的經濟增速。麥格理證券(Macquarie Securities)中國經濟學家胡偉俊說:「根據最高領導人最近的演講和1月份信貸增速判斷,今年政策制定者似乎决心讓經濟增速高于6.5%的底綫。」

一旦經濟真的出現滑出合理區間的苗頭,該出手時我們會果斷出手。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2月15日表示

德國商業銀行亞洲高級經濟學家周浩認為,人民幣貸款增多是意料之中,由於匯率壓力大,許多海外的融資需求轉回境內。

此外,因爲銀行在新年開始時會擁有新的貸款額度,1月通常也是一年中放貸規模最高的月份。中金債券研究團隊認為,「早放貸早收益屬於最為傳統的提高收益方式之一,只是今年應用到了極致。」一位興業銀行工作人員表示,「全部都是以前的儲備項目盡快落地,早一天落地早一天鎖定收益。」

從貸款結構上看,新增信貸主要投向基礎設施建設和個人按揭貸款。央行數據顯示,企業類中長期貸款增加1.06萬億元,達到歷史新高;1月居民類貸款也增長6000億元,其中居民中長期貸款4783億元,兩項數據均創下單月新高。

中金債券分析團隊指出,個人按揭的增長主要由於銀行集中在年初投放將去年四季度的按揭貸款。而近期政府鼓勵房地產去庫存的一系列政策,可能持續刺激居民的購房需求和相關房貸。

三菱東京日聯的首席金融市場分析師李劉陽認為,從結構上看,1月的中長貸如居民房貸和基建投資的比例較高,說明未來經濟可能出現局部改善。不過應該還有相當的部分用於債務滾動、或者外幣貸款置換,因此不能從這一個月的數據,得出經濟出現向好的判斷。

渣打銀行的經濟學家丁爽也認為,1月份新增信貸激增可能是一次性現象,中國央行對於金融系統槓桿率上升仍持謹慎態度,因此未來幾月新增貸款可能會減少。他認為,財政刺激政策將是提振2016年經濟的首選,此時政府不太可能選用全球金融危機期間曾推出過的大規模刺激政策。

為了在春節假期前向國內市場提供足夠的流動性,過去幾周中國央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和貨幣工具累積向市場注入了價值約人民幣2萬億元的資金。大筆流動性的注入令1月末中國廣義貨幣供應量M2同比上升14.0%,升幅高於去年12月末的13.3%,也高於此前接受調查的經濟學家給出的13.5%的預期中值。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王洋認為,1月M2和M1增速都太高,肯定會限制今年貨幣政策的空間。招商銀行資產管理部高級分析師劉東亮同樣表示,面對如此規模的信貸投放,央行可能會再度推遲降准降息的時間。

5978 億人民幣
2015年12月的新增人民幣貸款為5978億元,社會融資總規模為1.82萬億元。

廣義貨幣

廣義貨幣(Broad money)是一個經濟學概念。M0、M1、M2、M3都是用來反映貨幣供應量的重要指標。M1反映經濟中的現實購買力;M2同時反映現實和潛在購買力。若M1增速較快,則消費和終端市場活躍;若M2增速較快,則投資和中間市場活躍。中央銀行和各商業銀行可以據此判定貨幣政策。M2過高而M1過低,表明投資過熱、需求不旺,有危機風險;M1過高M2過低,表明需求強勁、投資不足,有漲價風險。(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來源:財新網路透社華爾街日報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