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港珠澳大橋7支樁柱需重做,損失或逾千萬

刊登於 2016-02-16

港珠澳大橋香港段工程或將延誤至2017年底建成。攝:Billy H.C. Kwok/端傳媒
港珠澳大橋香港段工程或將延誤至2017年底建成。

香港路政署近日證實,在港珠澳大橋香港工程已經建造的1000多支大口徑樁柱中,曾有7支樁柱需要替換重做,費用由承建商承擔。但路政署未說明何時發現問題、問題出現的原因,以及會否進一步影響大橋施工進度。

港珠澳大橋工程於2009年啟動,包括大橋主體部分及香港、珠海、澳門連接大橋的口岸與連接路,前者由三地政府共同成立的港珠澳大橋管理局負責,後者則由三地分別負責。

大橋香港工程自施工以來,多次出現延期及超支。香港立法會財委會剛於今年1月通過了香港口岸工程的54億多港元追加撥款;立法會議員張超雄質疑,政府為何在申請撥款時對7支樁柱的問題隻字不提。

港珠澳大橋本港工程程龐大而複雜,涉及大量深層及大口徑的樁柱,在施工期間,若發現承建商工程工序或物料質量出現問題,樁柱未能符合合約要求,會建議承建商自費重做另一支樁柱等相應的補救措施。

香港路政署

蘋果日報2月14日引述消息人士指,港珠澳大橋香港工程多支深入地底數十米的樁柱需要重做,共計損失超過1千萬港元;有分析認為,樁柱出問題主要與地質複雜及趕工有關。

據報道,其中一支出問題的樁柱位於香港口岸人工島,深入地底約60至70米,由隸屬於中國港灣工程有限責任公司的承判商負責。該人工島此前出現過移動;有工程人員指出,人工島地質受潮汐漲退影響,樁井底的淤泥難以清完,從而影響樁柱的承托力。

報道又引述知情者稱,大橋工程經常24小時趕工,人手和材料都存在問題;目前仍有數百支樁柱未完工,做完樁柱后還要做橋墩和橋面,能否趕得及在2017年完工仍存疑。

據端傳媒此前報道,大橋工程不斷延誤,只能靠工人超時加班來追趕進度,至今香港部分工程已引發7位工人死亡。

路政署回應事件時表示,重做樁柱符合結構安全,除了在原來位置重做替代樁柱外,亦可在已有樁柱附近額外建造數支樁柱。路政署又表示,類似措施在一般樁柱工程中並不罕見。

工程師學會前會長黃澤恩也稱,即使在正常地質的情況下,1000支樁柱有7支出現問題,情況也不算太差。但他也認為,地質因素可能影響工程進度。

內地官媒環球時報則於2月15日發文指,香港近年來廣深港高鐵、沙中線、港珠澳大橋等大型基建工程超支或延期,是因為反對派為了「阻止香港與內地增加往來」而「在基建工程上搞小動作」。人民日報海外版也曾於1月27日發文,批評港珠澳大橋香港段工程因立法會議員拉布追加撥款審議而導致延誤。

然而,路政署署長劉家強在去年11月接受香港電台採訪時卻稱,工程延誤由不同因素導致,例如物料供應不足,主要是此前曾出現填海用的大型石塊供應不穩。他表示,當局經過考慮後決定,部分大型石塊可用預製混凝土構件代替。

200 萬港元
據蘋果日報了解,一條樁柱造價逾200萬港元,重造7條樁柱損失最少逾千萬港元。

聲音

承建商的工程技術及質量控制十分重要,本地工程內的所有樁柱,都會由駐工地的工程人員按合約標準驗收,確保結構安全。

路政署

港珠澳大橋工程有7條樁柱要重造,並非異常現象,因工程會面對複雜地質及施工問題,即使是建屋工程,亦有類此情況。

工程界立法會議員盧偉國

巨額基建投資成功帶來新的增長動力,最大得益者是在沿線坐擁有大量資產的財團;但一旦因規劃失誤而投資失利,承受數以百億計損失的卻是納稅人。

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講師鄒祟銘

香港人將來會被迫面對殘酷現實:大橋投資回本固然是不切實際的侈望,即使要大橋少虧損一點,便得笑面歡迎更多廢氣污染,催谷(促使)更多內地車自駕進城。這是特區政府和建制議員扭盡六壬(想盡辦法)送給市民的大禮,香港人該如何道謝,才能配得上這份世界級負資產的濃情厚意?

資深環運人、工程師、公共專業聯盟創會主席黎廣德

港珠澳大橋

是於香港及中國大陸、澳門建設中的跨海大橋,連接香港大嶼山的東涌和香港國際機場、澳門半島和廣東省珠海市,於2009年12月15日啟工,設計壽命為120年。港珠澳大橋全長接近50公里,主體工程全長約35公里,包含離岸人工島及海底隧道;落成後將會成為世界上最長的6線行車沉管隧道,及世界上跨海距離最長的橋隧組合公路。(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來源:香港電台星島日報商業電台蘋果日報立場新聞明報環球時報人民日報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