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超重可以讓你活得更久?學界爭論「肥胖悖論」

刊登於 2016-02-15

近年越來越多研究發現了「肥胖悖論」:肥胖者雖然更容易患上心臟病等疾病,但生存率卻更高。攝 : Kevin Frayer/GETTY
近年越來越多研究發現了「肥胖悖論」:肥胖者雖然更容易患上心臟病等疾病,但生存率卻更高。

肥胖是健康的大敵,這是人們過往普遍的認知。但近年越來越多研究卻發現了「肥胖悖論」:肥胖者雖然更容易患上心臟病等疾病,但生存率卻更高。這到底是怎麼一會事?科學家們提出了不同解釋,包括肥胖者可能更經常接受檢查和治療,得病本身就會導致體重減輕等。有關肥胖與健康的關係,爭論仍在繼續。

醫療專家們的第一本營養學書籍都會有一章專門介紹肥胖,內容通常是說,肥胖的人不健康,瘦的人才健康。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健康生活方式研究中心主任Glenn Gaesser

流行病學家Katherine Flegal發表於2013年《美國醫學協會期刊》上的研究,為這場爭論揭開了序幕。這項研究以 身高體重指數作為衡量肥胖程度的指標,通過整合數百份研究中的數據後發現,過重及輕度肥胖者雖然更容易得心臟病,但他們的死亡率在各體型組中卻又最低。此外,只有在極度肥胖的人群裏,心臟病得病率和肥胖才有較強關聯。

這些發現似乎顯示了肥胖對人有「保護」作用,但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科學家們提出,肥胖者死亡率低可能只是由其他因素導致的錯覺,例如醫生覺得胖子更不健康,通常會為他們做更多檢查與治療等。但這一解釋受到質疑,有研究發現,即使控制了治療方面的變量,中風、心臟病高危人群中的肥胖者死亡率仍然更低。

另一種解釋是,肥胖本身不會降低死亡率,只是在因健康問題而瘦下來的人,包括吸煙者、瀕臨死亡者等的反襯之下,讓人誤以為肥胖者的死亡率較低。但這一假設似乎也難以成立,有研究發現,當排除了吸煙者及瀕臨死亡者後,「肥胖悖論」仍然存在。

這一悖論至今仍未得到很好的解釋,反而愈辯愈多爭議。有學者認為,該問題本身存在模糊性,簡單化解讀只會誤導決策者與公眾。

有人指出,若體型與生存率存在因果關係而又能被解開,將會對臨床治療產生深遠影響。還有團體表示,談論健康時不應只關注體型問題,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多做運動、攝入均衡營養等,比維持體型更重要。

2-3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肥胖者患冠心病、高血壓、骨關節炎、痛風症的風險是普通人的2到3倍。

聲音

媒體及其受眾更喜歡黑白分明的事物,例如「紅酒有益」、「巧克力有害」,但科學並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充滿不確定性的灰色地帶。

《自然》期刊評論「肥胖悖論」時說

(流行病學家Katherine Flegal)關於「肥胖悖論」的研究是垃圾,沒人應該浪費時間去看這種東西。

哈佛公共衛生學院研究員Walter Willett

控制體重並不是保持健康的唯一方式,我們太局限於這一點了。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營養學教授Linda Bacon

肥胖症

肥胖(Obesity)是一種醫學定義,描述過多體脂肪累積到一定程度後,對健康可能造成負面效應;引起平均壽命減短及健康問題增加。肥胖的標準常使用身高體重指數(BMI)來計算,即以測量的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 。西方人認為的肥胖大於30 kg/m2,而過重標準則是介於25到30 kg/m2間。一些東亞國家用更嚴格的標準,例如台灣衛生福利部根據其相關研究,於2002年4月公佈台灣成人肥胖標準:BMI<18.5 為過輕,18.5≦BMI<24 為正常體重,24≦BMI<27 為過重,BMI≧27 即為肥胖。但幼兒並不適合用成人的BMI標準來評量。(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來源:QuartzNature丁香園香港醫管局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