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歐洲難民危機

艾未未用14000件救生衣將柏林音樂廳變為難民紀念碑

刊登於 2016-02-15

#歐洲難民危機#難民

中國藝術家艾未未用14000件從希臘列斯伏斯島(Lesbos)收集回來的橙色難民救生衣將柏林音樂廳變為了難民紀念碑。攝 :Stefanie Loos/REUTERS
中國藝術家艾未未用14000件從希臘列斯伏斯島(Lesbos)收集回來的橙色難民救生衣將柏林音樂廳變為了難民紀念碑。

中國藝術家艾未未自去年7月底前往德國後一直關注歐洲難民危機。2月13日,艾未未在柏林音樂廳(Konzerthaus Berlin)組裝了他最新的裝置藝術作品。這次,他以約14000件從希臘列斯伏斯島(Lesbos)收集回來的橙色難民救生衣,將柏林音樂廳正門的6根巨型圓柱包裹起來,為那些循海路前往歐洲躲避戰火、卻遭遇海難葬身地中海的難民們樹起紀念碑。

希臘是中東難民抵達歐洲的樞紐。據聯合國難民署統計,自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9日,共有931448名難民抵達希臘。而列斯伏斯島雖然是希臘領土,但又臨近土耳其,途程較短,因此被大批難民視為抵達「神根區」再轉往歐洲內陸的首選登岸目的地。2016年至今,循海路抵達希臘的74725人當中,就有44435人在列斯伏斯島登岸。但據聯合國難民署統計,自2015年至今就有4174名難民在橫渡地中海時遇難或失蹤。

今年1月,艾未未就在列斯伏斯島設立了工作室,準備創作一系列以難民為主題的藝術作品。艾未未亦曾親身前往島上海灘,迎接登岸的中東難民,並把照片、短片上載到他的社交網站 Instagram 帳號

作為藝術家,我需要將藝術與人類的苦難連結起來,我的藝術作品從來不會與這些題材分割……真正的邊界不在列斯伏斯島,而在我們的心中。

中國藝術家艾未未

今年1月底,艾未未在列斯伏斯島接受《今日印度》雜誌採訪,期間俯伏於海灘上讓雜誌攝影師拍照,照片其後也在印度藝術節India Art Fair 展出。艾未未在照片中的姿態,是在模仿去年9月在地中海遇難的3歲敘利亞難民艾蘭·庫迪(Alan Kurdi);庫迪當時與家人乘坐的難民船在地中海翻沉,造成5人溺斃,包括庫迪還有他的哥哥和母親。庫迪伏屍土耳其海灘的照片隨後在互聯網絡上被廣傳,引起國際輿論對難民危機的關切。

但艾未未模仿庫迪伏屍海岸的照片也引發爭議。有人讚揚艾未未作為具分量的藝術家,透過照片對庫迪致敬之餘,也再次喚起人們關注難民危機。但 START Art Fair 總監 Niru Ratnam 也撰文,形容艾未未的照片構圖經精心設計,並刻意調成黑白色調營造憂傷氣氛,但與現實中複雜多變的中東議題對照起來,過度精緻則顯得荒唐滑稽。

今年1月27日,艾未未亦因抗議丹麥通過允許政府没收難民貴重財物用作住宿和膳食開支的法案,而宣布取消原定於3至4月在哥本哈根舉行的名為「決裂」(Ruptures)的藝術展覽。艾未未當時接受法新社訪問時稱,「自己與政策無理的國家不能共存」,又表示藝術家不能只旁觀不做事,因此以撤展作為回應。

45 %
聯合國難民署統計自2016年1月1日至今,在經地中海抵達歐洲的難民中以敘利亞難民人數佔最多,約有45%,其次為阿富汗佔29%,伊拉克佔17%。

聲音

難民問題不是一個新的問題,而是一個古老的問題。問題來自人們對具有不同信仰、不同理念、或來自不同族群的人的歧視和排擠,這多數是由於政治原因。我個人從小的經歷讓我看到許多社會的不公平,這或許是為什麼我對這些問題特別敏感。

艾未未於1月底接受法國國際廣播電台電話訪問

這是一張標誌性的照片,充滿政治意味和人文關懷,而且由艾未未如此舉足輕重的藝術家參與。這張照片教人難以忘懷,且呈現着整個難民危機,包括當中努力擺脫過去、尋找較美好將來的人們所感受到的絕望。

India Art Fair 策展人Sandy Angus

看過原來那張令人心碎的小男孩(庫迪)伏屍海灘的照片,我對艾未未的照片徹底地抗拒。在我看來,那只是一個機會主義者借着一宗慘劇來「搭順風車」。我會比他這麼做要更尊重藝術許多。

紐約街拍攝影師Sally Davies

這(指丹麥1月通過收緊難民政策)為丹麥和丹麥人塑造了一個糟糕的國家形象……他生活在中國的時候,他指出了那裏的問題。現在他住在歐洲,他又指出了這裏的問題。他有着全球共通的呼聲。

林冠藝術基金會(Faurschou Foundation)創辦人 Jens Faurschou

艾未未

艾未未,1957年5月18日出生,本姓蔣,「艾未未」為筆名。祖籍浙江省金華府金華縣畈田蔣村(今屬浙江省金華市金東區),生於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藝術家、異議人士。曾在美國居留12年,活躍於建築、藝術、影像、推特和社會文化評論領域。艾未未是一個積極的行動者,他認為「行為即藝術,即自由表達」。(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來源:德國之聲半島電視台QuartzBBC中文網衞報華盛頓郵報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