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給金正恩的生日禮物:聯合國起草制裁決議 南韓重啟心戰廣播

刊登於 2016-01-08

1月7日,南韓首爾,抗議北韓核試的示威者焚燒金正恩的相片。攝:Kim Hong-Ji/REUTERS
1月7日,南韓首爾,抗議北韓核試的示威者焚燒金正恩的相片。

1月8日,在北韓領導人金正恩34歲生日時,他將有可能聽見來自南韓傳來的廣播,但內容並非生日祝福,而是對北韓政權及人權狀況的批評,還有南韓時政新聞,甚至南韓流行曲等「心戰廣播」。

南韓政府宣布,於當地時間1月8日中午開始,在南北韓邊境共11處地區重新設置「心戰廣播器」,以嚴懲北韓日前舉行核試,稱核試嚴重違反去年8月達成的朝韓協議。據 BBC 駐南韓首爾的記者報導,南韓軍方已沿邊界設置約40個高音喇叭,向北韓士兵和居民播放南韓消息。

韓聯社報導稱,設置廣播器的地區,已同時部署迫擊炮定位雷達、反坦克導彈、無人偵察機等,各種機槍亦裝彈就緒,嚴陣以待。韓聯社又引述南韓軍方消息指,若北韓對膽敢對南韓心戰廣播器開火挑釁,南韓軍方將以3到4倍火力還擊。

去年8月,南韓指北韓在邊境非軍事區埋下「木盒地雷」,造成2名南韓士兵受傷,南韓就曾啟動「心戰廣播」,北韓也宣布解除「準戰爭狀態」,半島局勢一度緊張。最終南北韓雙方經連續3天談判後才解決事件,北韓當時稱對「地雷事件」表達遺憾,並承諾避免同類事件再次發生,而南韓則同意撤除所有邊界心戰廣播。在此之前,南韓已經11年沒有啟動過心戰廣播。

中國此前採納一項其想要的(對朝)特別策略,我們表示同意與尊重,給予他們空間進行實施。在我與中方(外交部長王毅)的對話中,我非常明確地表示這種策略未能奏效,我們不能繼續一切照舊。

美國國務卿克里(John Kerry)

1月6日,美國國防部長卡特(Ash Carter)與南韓國防部長韓民求通電話,共同譴責北韓核試,並形容這是不可容忍的挑釁,應採取措施迫使北韓付出代價。

1月7日,美國國務卿克里(John Kerry)又與中國外交部長王毅通電話。克里其後對記者表示,他在電話中明確指出「中國對朝策略沒有成功」,呼籲中國不能繼續一成不變。他又表示,與王毅同意中美加強合作,共同應對北韓核試後引發的區域局勢隱憂。

聯合國安理會也在6日召開緊急會議,會後發表聲明,強烈譴責北韓核試,指其明顯違反2006至2013年間4項安理會決議案,挑戰核不擴散體制,是對國際和平及安全的明顯威脅。聲明中安理會表示將採取「進一步顯著措施」制裁北韓,並已着手起草新的制裁北韓的決議。

路透社引述一位匿名西方國家外交官稱,安理會新的制裁措施可能包括將北韓管理核發展的外交官及一些相關採購公司人員列入黑名單。但該名外交官指出,安理會的新一輪制裁能否奏效,將非常大的程度取決於中國的立場。

美國智庫傳統基金會亞洲問題專家 Bruce Klinger 形容「中國本身是北韓問題的一部分」,他認為中國政府雖然亦不滿北韓舉動,但又不願意全面配合聯合國制裁,對北韓核發展及多次核試均視而不見。

而美國前外交官 Joseph DeThomas 則指,國際社會必須以鼓勵取代威脅,促使中國改變對朝政策,否則國際社會即便加強對北韓制裁也難以起到作用。

1984/3/2
2010年北韓政府公布金正恩的生日為1982年1月8日。不過,據南韓及美國情報部門資料,金正恩於1984年出生,證據包括金正恩早年到瑞士留學時使用的護照;亦有曾進入北韓採訪的外國記者稱,金正恩出生年份應為1983年。有學者指,北韓官方營造2012年為金日成誕辰100周年、金正日70歲、金正恩30歲,而將金正恩的出生年份從1984年改為1982年,以達到神化效果。

聲音

我們準備與其他國家合作,以使安理會可以盡快通過一份措辭強硬的決議。

日本外相岸田文雄

聯合國要求北韓停止任何進一步核試驗,履行其可被核查的無核化義務。這次核試驗令人深感不安,並給地區安全帶來極大不穩定。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

制裁方案有些影響,但不大。顯而易見的棘手關鍵是在中國,需要看中國願意在聯合國中採取多少作為……聯合國主要國家也必須研究制裁以外的其他方法。

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北韓問題專家 Roberta Cohen

中國一直不情願將金正恩逼入困境。中國擔心北韓突然垮台將造成數百萬難民湧入國境,另外還擔心南韓推進統一進程,提升美國在周邊地區的影響力。

英國《泰晤士報》1月7日社評

中國駕馭金正恩的能力可能跟他此次核試的意圖一樣不可確定。

英國《衞報》1月7日社評

聯合國安全理事會

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簡稱聯合國安理會、安理會,是聯合國的六大主要機構之一。根據《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及原則,安理會負有維持國際和平與安全的責任,是唯一有權採取強制行動的聯合國機構,其中五大常任理事國有安理會否決權。(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來源:BBC中文網韓聯社路透社中央廣播電台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