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官媒:銅鑼灣書店老闆桂敏海涉12年前醉駕命案已自首,桂太:誰能告訴我確切消息?

刊登於 2016-01-17

1月17日晚,桂敏海在央視的「東方時空」欄目中,稱自己是畏罪潛逃後回國投案自首。央視截圖
1月17日晚,桂敏海在央視的「東方時空」欄目中,稱自己是畏罪潛逃後回國投案自首。

1月17日晚,中國官方媒體新華社發布文章《香港銅鑼灣書店老闆桂敏海「失蹤」事件調查》,稱巨流傳媒的股東之一、擁有瑞典國籍的桂敏海(此前媒體報導時用名「桂民海」),曾因醉駕致人死亡,並在服緩刑期間偷渡出境,但11年來一直良心不安,終於在去年10月時回國自首,並引述桂敏海的話稱「回國投案自首是我個人自願的選擇,和任何人無關……不希望任何個人和機構介入或者干預我回國的事情,甚至進行惡意炒作。」

幾乎在新華社發布文章的同一時間,中國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欄目也在17日晚播放了桂敏海的「認罪」片段。

之後不久,星島頭條網也在17日晚報導,稱李波的妻子蔡嘉蘋又收到一封「家書」,李波在信中稱「自願回到內地配合調查工作以來進展順利」,又指最近才了解桂敏海「歷史很複雜,且涉及其他犯罪」、「在品德上是個極其要不得的人」,更稱自己是被其所累,並表示「會保留對那些不負責的傳媒和個人起訴的權利」。

我雖然有瑞典國籍,但是我真切地感到我還是一個中國人,我的根還是在中國。所以我希望瑞典方面能夠尊重我個人的選擇,尊重我的權利和隱私,讓我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

桂敏海面對央視的鏡頭說

新華社的報導稱,桂敏海於1964年5月出生,1996年取得瑞典國籍。2003年12月8日,他酒後駕車送朋友回家,在路經寧波某高校時將一名橫過馬路的在校女大學生撞倒致其死亡,後於2004年8月因交通肇事罪被法院判處有期徒刑兩年,緩刑兩年。

報導稱,桂敏海由於擔心「在國內實在沒法發展下去了」,於2004年11月服緩刑期間,「按照精心設計的計劃,冒用他人的身份證,以出境旅遊的名義偷越國邊境,輾轉多國,一直潛逃在外」。

報導又稱,畏罪潛逃後,桂敏海「長期受到心理折磨,整日做噩夢,引發高血壓、心臟病,痛苦不堪」。2015年6月,他由於父親去世不在身邊,失去見父親最後一面的機會,而促使他真正反省,並於2015年10月回到中國,向公安機關自首。報導還稱,桂敏海自首後寫下多份悔過書。

報導最後還稱,桂敏海還涉嫌其他犯罪,相關涉案人員正在配合調查,案件也在進一步偵辦中。但相關報導並未提到與桂敏海同時失蹤的呂波、張志平與林榮基,以及於去年12月31日失蹤的李波4人的情況。

但對於關於新華社所提到的致命車禍事件,目前身在德國的桂民海夫人在接受端傳媒記者電話採訪時,稱自己「什麼都不知道」,「從來沒參與過丈夫的事情,所以無法評論」。她說,自己從去年11月後就再沒有丈夫的消息,也沒有任何官方聯絡她提及丈夫的情況,「現在有誰能告訴我丈夫最新的確切情況呢?」

而與桂民海相識30年的出版人孟浪在看到新華社的報導後則表示:「這一切都是單方面的消息,為什麼阿海失蹤了快3個月了,都是現在才有消息?」

1月10日更新:銅鑼灣書店事件:數千人遊行促釋放李波 美國稱對事件「感到不安」

10日下午,香港支聯會及泛民多個團體舉行了主題為「抗議政治綁架、捍衞一國兩制」的遊行,要求中國當局立即釋放李波等5人。攝:Anthony Kwan/端傳媒
10日下午,香港支聯會及泛民多個團體舉行了主題為「抗議政治綁架、捍衞一國兩制」的遊行,要求中國當局立即釋放李波等5人。

香港銅鑼灣書店股東失蹤事件又有新的進展。香港星島日報1月10日發布消息,稱李波妻子蔡嘉蘋於9日收到李波發來的一段視頻和一封傳真,在視頻中李波表示,回內地是「個人行為,與他人無關」,呼籲公眾「尊重我的選擇和私隱,不要再在這件事上做文章」,並稱對要求釋放他本人和巨流傳媒其他四名股東的遊行感到「困惑和不解」。

10日下午,香港支聯會及泛民多個團體舉行了主題為「抗議政治綁架、捍衞一國兩制」的遊行,要求中國當局立即釋放李波等5人。遊行隊伍先在香港政府總部外集合,約在兩小時後抵達中聯辦。支聯會副主席蔡耀昌在遊行前回應此次李波「報平安」,稱視頻中李波所說言論未必出於自願,擔憂他目前人身自由仍遭到限制。

大會表示,此次遊行約有6000人參與。有參與遊行人士用紅繩把自己捆綁,並用紅色膠紙將口封上,寓意遭到綁架。也有參與遊行的市民表示,事件反映內地執法部門漠視法治,使「一國兩制」受到威脅,擔心如果現在不站出來表態,以後隨時有可能「被消失」。

港府行政會議召集人林煥光也促請有關方面盡快向外界交代事件,又寄望警方盡快查清事件的來龍去脈,向公眾交代,以令民眾不要有誤解。香港立法會主席曾鈺成也在10日早晨出席一個電視節目時表示,事件已經引起多方猜測,特區政府及中央政府應予重視並將真相公諸如世,如果只是拖延會引發更多無根據的猜測。

此外,繼英國和歐盟後,美國也對連串失蹤事件表達關注。美國國務院發言人約翰·科比(John Kirby)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美方和港人一樣密切關注事件,並對此「感到不安」。全國人大常委會香港基本法委員會委員劉迺強隨後,美國在書店案中「根本沒有角色」。

1月8日報導:銅鑼灣書店事件引發外交角力,歐盟「極度擔憂」促依法調查

香港學民思潮成員到美國及英國駐港領事館請願,要求兩國跟進銅鑼灣書店股東李波等5人失蹤事件。攝:盧翊銘/端傳媒
香港學民思潮成員到美國及英國駐港領事館請願,要求兩國跟進銅鑼灣書店股東李波等5人失蹤事件。

香港銅鑼灣書店及其母公司巨流傳媒5名股東和職員陸續失蹤後,歐盟於1月7日發表聲明,指有關五人下落的信息仍然匱乏,情況令人「極度擔憂」(extremely worrying),呼籲泰國、中國和香港的相關部門遵循法治,調查並澄清失蹤案的情況。聲明還引述香港行政長官梁振英的話稱,中國內地的執法部門來到香港執法,是違反《基本法》並和「一國兩制」原則相抵觸。

歐盟表示,失蹤的五人中有兩名是歐盟成員國的公民。其中巨流傳媒股東、去年10月起在泰國失蹤的桂民海是瑞典國民,另一名股東(股份以其妻子蔡嘉蘋名義持有)李波是英國國民。

由於李波持有英籍護照,失蹤案還引發了中英之間的外交角力。事件發生時適逢英國外相夏文達(Philip Hammond)來華訪問。他於1月5日與中國外交部部長王毅共同召開新聞發布會,確認李波持有英籍護照,並稱英方已要求香港與中國內地當局協助探查李波的下落和處境。他在1月6日結束行程前又再度表態,稱如果外界猜測的最壞的情況發生,將是對「一國兩制」原則、《基本法》、《中英聯合聲明》的「極嚴重的違背」(egregious breach),意味着「全部事物都崩塌了」(whole thing had collapsed)

而中國方面,外交部長王毅在5日的記者會回應稱,根據香港《基本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他(李波)首先還是中國公民」,並強調中國中央政府對香港的政策沒有任何變化,將繼續堅持「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針。

根據《基本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凡是具有中國血統的香港居民,本人出生在中國領土(含香港)的人,以及其他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規定的、具有中國國籍的條件者,都是中國的公民。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

王毅「首先還是中國公民」言論立即引起爭論,香港大學法律系副教授戴耀廷指出,不少港人都同時持有外國公民身份,若持有外國護照的港人仍是中國公民,則會引發另一個最關鍵的問題——中國法律在什麼情況下會適用於他們?而「李波事件」引起的憂慮,是港人在香港所作的行為,即使按香港的法律是合法的,但如果那行為按中國刑法是違法的,他們仍有可能要因此承擔法律責任。

香港警察對失蹤案的調查仍在繼續,並於1月7日將行動升級,派出港島總區刑事偵查隊探員及機動部隊(PTU)軍裝人員共約30人,前往李波最後現身的柴灣貨倉康民工業中心及柴灣港鐵站查問市民。

此外,李波「平安信」收信人、據媒體證實為銅鑼灣書店最新負責人的「陳先生」亦於7日現身,與多名探員進入書店調查,警方隨後帶走一些文件。但截至1月8日,內地公安部門仍未回覆香港警方的查詢。

18
截至1月17日,李波已經失蹤18天,但目前仍未知他的具體下落。

聲音

正如香港特首梁振英提醒我們,這正是「一國兩制」的重要部分。我們希望無論李先生身在何方,要是他被起訴任何罪名,這些罪名的審判會在香港進行。

英國外相夏文達

在他本人和他的家屬,以及特區政府和中央政府還沒有作出表態之前,我看各方沒有必要做各種各樣的無謂的猜測。

中國外交部部長王毅

不單是香港的傳媒,還有國際的傳媒都非常關注這事情,所以,我覺得,對這次這樣處理這件事情的一些中央的,或者是地方的官員產生了很大的政治壓力。

香港支聯會主席、民主黨立法會議員何俊仁

銅鑼灣書店人員失蹤事件

銅鑼灣書店位於香港銅鑼灣崇光百貨背後的二樓,由香港人林榮基於於1994年創辦,面積將近300平方呎(約30平方米),除了普通文藝歷史書籍之外,以售賣在大陸無法出版發售的政治「禁書」聞名。2014年,林榮基將書店賣給巨流傳媒有限公司,他本人留任店長。巨流傳媒有限公司由桂民海、李波的太太及呂波三人持股,根據公司資料,自2014年9月起,股權分布為桂民海34%、李太34%與呂波32%。11月6日上午,海外媒體博訊網率先披露,桂民海、林榮基、呂波及業務經理張志平均「失蹤」。據多家媒體跟蹤報導,桂民海在泰國被「帶走」;林榮基和呂波在深圳被「帶走」;張志平在東莞被「帶走」。11月6日下午,即博訊網報導發布不久,居住在香港的林榮基的太太和居住在德國的桂民海的太太幾乎在同一時間接到各自丈夫的電話,內容大抵為「我很安全,過一陣子回來,請勿擔心」,之後收線。(資料來自網絡)

來源:歐盟網站BBC中文網Guardian明報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