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法駐華記者因批評中國民族政策被驅離

刊登於 2015-12-28

中國外交部指法國《新觀察家》駐京記者 Ursula Gauthier 因撰寫一篇報導中「為恐怖主義行徑張目」,將不獲續發簽證,必須於12月31日或之前離開中國。攝:Mark Schieferbein/AP
中國外交部指法國《新觀察家》駐京記者 Ursula Gauthier 因撰寫一篇報導中「為恐怖主義行徑張目」,將不獲續發簽證,必須於12月31日或之前離開中國。

中國外交部於12月26日證實,法國新聞雜誌《新觀察家》(l’Obs)駐北京記者郭玉(Ursula Gauthier,又譯高潔)因其在上月撰寫的報導中「為恐怖主義行徑張目」而未獲發新的簽證。郭玉將於12月31日或之前被迫離開中國。

法國《新觀察家》駐京記者郭玉於11月18日發表報道,公然為恐怖主義行徑、為殘忍殺害無辜平民行徑張目,引發了中國民眾的公憤。郭未能就她為恐怖主義行徑張目的錯誤言論向中國民眾作出嚴肅道歉,已不適合繼續留在中國工作。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陸慷於12月26日答記者問

在中國生活過10年(1979年至1989年)的郭玉曾在北京大學就讀中文專業,自2009年底開始成為《新觀察家》駐京記者。

今年11月13日,巴黎發生連環恐怖襲擊後,中國政府立即表現出同情及支持反恐的立場。中國官方媒體同時公布了今年9月發生在新疆某煤礦的一起襲擊案件。中國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官方微博「@公安部打四黑除四害」於14日發布消息稱:「法國巴黎遭遇史上最嚴重的恐怖襲擊,數百人死傷。地球另一邊,中國新疆警方,歷經五十六天追擊,對暴恐分子發動總攻,取得重大戰果。」但該條微博隨後被刪除。

郭玉於11月18日在《新觀察家》發表題為《巴黎恐襲後,中國表現出的團結並非沒有其他用意》的法語文章,認為中國對法國表示團結並非真正的同情,而是希望藉機在國際上為其在新疆的管制尋求支持。她指出維吾爾族恐怖分子的產生更多是出於中國的民族政策問題,而非受到「伊斯蘭國」(IS)等極端恐怖勢力的鼓動。

該文章隨後遭到《環球時報》等中國官媒的大加撻伐,批評其「以怨報德」,對新疆現狀「嚴重歪曲」。12月2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點名斥責郭玉詆譭中國的民族政策,表示「無法理解為什麼其他國家的反恐行動是合理的,但中國的反恐行動是所謂的民族壓迫」,又形容這種邏輯荒謬,是政治偏見和雙重標準。

據《紐約時報》報導,法國駐華大使顧山(Maurice Gourdault-Montagne)本月曾會見了中國外交官員,表示兩國都是恐怖主義的受害者,並希望中國能續發郭玉的記者證。法國外交部於12月25日對郭玉將被迫離開中國表示遺憾,並重申傳媒人可以在世界任何地方從事記者職業的重要性。但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陸慷於26日回應稱:「中國一貫依法保障外國常駐新聞機構和外國記者在華採訪報道的合法權益,但決不容忍為恐怖主義張目的自由。」

如果我寫的文章真的如他們譴責的那樣,那麼我應該被送進監獄。但事實並非如此。

郭玉於12月25日對媒體表示

郭玉稱,中國外交部曾3次要她撤回報導並公開道歉,但她認為自己從未寫過外交部指控的內容,官方媒體也曲解了她的報導,因此拒絕道歉。《新觀察家》總編輯 Matthieu Croissandeau 於22日發文聲援郭玉,表示該雜誌從來沒有支持過恐怖主義。他稱該雜誌一向堅持言論自由,不會為分析文章或觀點道歉,亦不會因受恐嚇而讓步。

郭玉認為,中國政府驅逐她的目的是威嚇外國駐華記者,讓他們在西藏或新疆等少數民族問題上噤聲。她表示回巴黎後將繼續從事中國報導以及寫書。

2012年,半島電視台(Al Jazeera)駐華記者陳嘉韻(Melissa Chan)也曾被迫離開中國,她當時未獲續簽的原因是報導了中國強制圈地和非法羈押中心等問題。

1/4
美國保護記者委員會(CPJ)於12月15日發表報告指,2015年全球199位因為工作被關押在監獄的記者中,有49人來自中國,佔總數近四分之一,並創下單年囚禁記者數量的新紀錄。

聲音

中國政府夢想着讓外國記者像中國記者一樣服從當局。法國必須做出強烈的反應。

無國界記者組織秘書長 Christophe Deloire

中國政府對郭玉的報復行動説明,中國在維吾爾人和藏人的內政問題上有多麼敏感。同時,這也説明了習近平政府在中國對待媒體的方式——只要超越中共在敏感問題上的界限,他們就不會容忍。

美國保護記者委員會亞洲項目主任 Bob Dietz

在中法兩國外交、文化或經濟合作增多的當下,驅逐我報記者將會成為一大事件,也是對我報秉持的價值觀不可容忍的侵犯。

《新觀察家》總編輯 Matthieu Croissandeau

《新觀察家》

Le Nouvel Observateur,是法國第二大新聞週刊,總部位於巴黎,頗受法國知識分子喜愛。該雜誌創辦於1950年,原名《觀察家》,1964年改為現名。該週刊發行量近50萬份,注重深度報道和連續報道,其言論觀點較為激進,經常對社會政治、經濟體制及文化、道德觀念等採取批判立場。其新聞覆蓋範圍包括歐洲、中東和非洲的政治、商業及文化問題。被描述為「法國吃魚子醬的左派人士的半官方機構」(quasi-official organ of France's gauche caviar)。(資料來自维基百科)

來源:新京報BBC中文網衛報明報德國之聲紐約時報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