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時隔4年,美國宣布18.3億美元對台軍售

刊登於 2015-12-17

12月16日,美國宣布將對台軍售,項目包括2艘派里級巡防艦、AAV7兩棲突擊車、人攜刺針導彈等,但不包括台灣期待已久的潛艦及F16-C/D戰機。圖為F16-C戰機。攝:Chris McGrath/Getty
12月16日,美國宣布將對台軍售,項目包括2艘派里級巡防艦、AAV7兩棲突擊車、人攜刺針導彈等,但不包括台灣期待已久的潛艦及F16-C/D戰機。圖為F16-C戰機。

美國政府於12月16日批准了約18.3億美元對台軍(商)售案,並就此案通知國會審查,有望在1個月後正式生效。這是美國時隔4年後再次對台軍售,項目 包括2艘派里級巡防艦、AAV7兩棲突擊車、人攜刺針導彈等,但不包括台灣期待已久的潛艦及F16-C/D戰機。

台灣總統馬英九對此表示肯定,並感謝美國履行《台灣關係法》及六項保證等安全承諾,向台灣提供必要的防衛性武器。

中國外交部副部長鄭澤光則於同日召見了美國駐華使館臨時代辦李凱安,向美方提出嚴正交涉,並稱將制裁參與此次軍售的企業。鄭澤光表示,堅決反對美國對台軍售,敦促美方按照中美三個聯合公報中的承諾,撤銷軍售計劃、停止美台軍事聯繫,以免傷害中美關係及雙方在重要領域的合作。

美國6屆政府在對台軍售上的政策始終如一……我們仍然恪守一個中國原則。

美國國務院政軍局發言人麥奇比(David McKeeby)

台灣外交部表示,總統馬英九任內累計軍售額已超過美金200億元,規模超過1979年「台灣關係法」制定以來任何時期,顯示當下是台美關係的最佳狀態。

台灣總統府發言人陳以信也表示,馬英九任內平均每年軍購金額達25.1億美元,遠超前總統陳水扁任內的10.5億美元及前總統李登輝任內的13.5億美元。

但這也是奧巴馬任內間隔時間最長和金額最少的一次對台軍售。美台商業協會(US-Taiwan Business Council)對此表示不滿,質疑為何要拖延4年,且未出售任何新型軍備。美國國務院政軍局發言人麥奇比(David McKeeby)回應稱,軍售並非衡量台美安全關係的唯一標準,雙方近年來軍事交流明顯增加,也有利於增進雙方互動品質。

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蔡英文表示,過去和美方交換意見時,對方已一再告知軍售是出於台灣防衛需要的考慮,與政治、選舉等無關。民進黨秘書長吳釗燮感謝並支持美國對台軍售案,稱美國對台軍售從來不曾阻礙兩岸關係的發展,台灣只有擁有足夠的防衛能力,才能自信地和中國展開交往。他又強調,民進黨重視台灣國防,若明年得以執政,將合理增加國防預算,提高對台灣本土國防產業的投資,以達到「國防自主」的目標。

有分析人士稱,白宮此前為保持穩定的對華關係,一直推遲對台軍售。近期雖然南海問題的風頭蓋過台灣問題,但下個月的台灣總統大選可能會讓台灣問題重新變熱。

美國智庫國際評估暨戰略中心(IASC)資深研究員費學禮(Richard Fisher)也指出,從此次軍售清單來看,美國並未回應台灣對「潛艦國造」和新式戰機的需求,只是一次「象徵性的軍售計劃」,是為了在總統大選前表示對台灣的支持,但實際上並沒有給台灣的軍事防衛能力帶來太大改變。

4
此次美國對台軍售這是馬英九任內第4次、奧巴馬任內的第3次。

聲音

美國歡迎兩岸關係過去7年的發展,也相信美國的政策對台灣的安全有所貢獻……台海的和平與穩定是美國的深遠利益,美希望兩岸基於尊嚴與尊重的基礎上發展建設性的對話。

美國國務院政軍局發言人麥奇比

美國必須持續支持台灣軍力整合與創新,發展不對稱戰力,提高台海嚇阻能力,這包括未來須提供高層次訓練計劃,改進空防與海上拒阻能力。

共和黨資深參議員、美國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主席麥凱恩

潛艇和戰鬥機都是台灣非對稱作戰戰略的重要依託。由於兩岸軍事實力的巨大差距,台灣不可能與大陸進行全面對抗,因此台灣的基本戰略就是非對稱作戰,即利用某些關鍵性優勢來抗衡中國大陸。

國際先驅導報特約撰稿人張華

美國擔心人攜刺針飛彈可能落入恐怖分子手中,向來管制嚴格,這次願意售予台灣,代表對台灣很信任。

國民黨立委林郁方

潛艦國造

潛艦國造為中華民國海軍自行研發設計建造潛艦的國防政策。2001年美國共和黨籍總統布希宣佈出售8艘柴油潛艦給中華民國,傳統上比較親中的民主黨其總統奧巴馬上台後沒下文。台灣多年來向美國爭取採購柴電動力潛艦,美方卻對軍售潛艦未正面回應,在時任中華民國海軍司令陳永康上將任內就對外強烈表達「台灣無法長期等待」,已啟動「潛艦國造」程序,建造小而精、小而巧、小而強的制海武力。國造潛艦由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負責規劃、研製與整合大約10到12類「戰鬥系統」裝備,而「光學潛望鏡」、「通信系統」和「聲納系統」等透過技術引進或合作的方式來解決,國造潛艦大約1200噸到3000噸之間。(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來源:中央社BBC中文網聯合新聞網國際先驅導報CNN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