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中國官方承認東北多地GDP數字造假

刊登於 2015-12-13

中國官方媒體新華社發布文章,指東北多地 GDP 統計數據造假。攝 : Imaginechina via AFP
中國官方媒體新華社發布文章,指東北多地 GDP 統計數據造假。

中國經濟近年來增速放緩,官方公布的國民生產總值(GDP)數據也不斷遭受質疑。據新華網12月10日報導, 中共中央巡視組發現東北三省(黑龍江、吉林、遼寧)確實存在 GDP「數據注水」問題,按呈報數字顯示的發展速度累積計算,部分縣城的經濟規模甚至超過香港。

地方省市 GDP 之和再次超出全國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從年度數據來看,此前幾年也一直存在這個問題。

央廣網今年7月報導

央廣網統計近五年中國各省市 GDP 總和並與全國 GDP 數字比較發現,各省總和一直超過全國數據,且差額呈現逐年遞增態勢。2010年超出額度為2萬8138.99億元人民幣,到2014年已增長到4萬7804.75億元,差額已達當年 GDP 的7.5%。

2015年上半年,全國 GDP 為29萬6868億元,各省 GDP 之和為32萬3974.17億元,超出2萬7106.17億元,且半年差額已達到2014年全年差額的56.7%。雖然央廣網在報導中提到各地算法不同可能會造成誤差,但也指出「地方數據注水是產生差額的主要原因之一」。

上級壓下級,層層加碼,馬到成功;下級哄上級,層層摻水,水到渠成。

新華網報導東北流傳的一副對聯

據新華網報導,東北一些基層官員反映部分經濟數據造假嚴重,不僅 GDP 增速、投資、消費和進出口等數據「大水漫灌」,甚至連棚户區改造、居民收入等數據也被篡改。

報導還稱,一些地方官員為了維護虛高「注水數據」不露餡,甚至採取「無收入來源空轉財政收入、有收入來源的列收列支及借款繳税、違規調整入庫品種和截留侵佔上級收入和違規提前徵收税款入庫」等更為隱蔽的手段,在公共財政收入上大做手腳。

據《新京報》報導,中共中央巡視組自去年2月開始要求東北三省整改經濟「數據注水」問題。在今年8月公布的全國31省份上半年 GDP 數據中,遼寧、黑龍江和吉林分別以2.6%、5.1%和6.1%的增速排在倒數第1、第3和第4。

吉林省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主任委員趙振起認為,「如果(當初)統計數據不失真,東北經濟發展後勁今天不至於此。」

黑龍江省工信委投資規劃處處長官英敏也證實,「有些投資數據至少有20%的水分」,僅黑龍江省自行「擠掉」的投資水分,近兩年每年至少數百億元。

大連市經信委副主任於德虎也透露,今年上半年,遼寧省大連市受工業負增長拖累,在全國副省級城市經濟增速排名墊底。「以一季度為例,工業經濟增長為負29.9%,其中價格因素和市場需求不足各佔5%,剩下20%是『擠水分』。」

6.5 %
新華社11月3日發布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十三五」(2016至2020年)規劃建議的說明中指,為「確保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GDP)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2016年至2020年經濟年均增長底線是6.5%以上」。中國總理李克強11月23日在馬來西亞吉隆坡演講時稱,中國今年「前三季度 GDP 增長6.9%,全年有望實現增長7%左右的目標」。

聲音

近年來各省增長率普遍偏高,有時甚至所有省份的增長率都高於全國,究其原因,在於一些地方政府干預統計工作,報高不報低。這種現象在各級普遍存在,基層尤為突出。

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

以前,各地以GDP為主要指標進行政績考核,有效推動了經濟發展。但也出現了唯 GDP 傾向,「以GDP論英雄」等問題造成了許多負面效應:有些幹部以增長代替發展,忽視民生改善與社會和諧;有些地方大搞「政績工程」「形象工程」,嚴重浪費資源、損害環境。

《人民日報》7月10日文章,作者李衞華,工作於華東政法大學政府法治與理論法學研究所

東北經濟衰退有很多方面原因,除了產業結構落後外,人口率先出現年齡結構斷崖問題也十分嚴重。多年來,東北地區年輕人生育率低,人口大量外流,使得人口老齡化水平遠超全國平均水平,嚴重影響經濟發展。在這種情況下,東北的 GDP 造假問題率先曝出來,應該是實在扛不住了吧。

中國網友

GDP

GDP 即英文(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縮寫,是指經濟社會(即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運用生產要素所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產品和服務)的市場價值,也就是國內生產總值。它是對一國(地區)經濟在核算期內所有常住單位生產的最終產品總量的度量,常常被看成顯示一個國家(地區)經濟狀況的一個重要指標。(資料來自 MBA 智庫百科)

來源:新京報新華網央廣網人民日報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