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備受爭議的中醫藥被中國政府立法推廣

刊登於 2015-12-12

中醫在準備「藥材」。攝 : Mike Clarke/AFP
中醫在準備「藥材」。

12月9日,中國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了去年8月便結束公眾意見徵集的《中醫藥法(草案)》 (下稱《草案》),並將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草案》一旦通過,將取代自2003年開始施行的《中醫藥條例》,成為中國第一部專門針對中醫藥的法律。

從學界到民間,關於中醫藥的爭論從未停止過,但中國政府近年來卻對其大力扶持。新華社、人民日報等中國官媒報導稱,《草案》着眼於「繼承和弘揚中醫藥,堅持扶持與規範並重,強化政策支持」。10日下午,中醫藥相關企業在中國股市表現強勁,奇正藏藥漲停,香雪製藥、華神集團等紛紛走高。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微信公號「中國中醫」也在第一時間對《草案》進行解讀 ,稱「人民群眾越來越信任和選擇中醫藥服務」,《草案》有助於「弘揚中華優秀文化,提高我國的文化軟實力」。

與此同時,中國首位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屠呦呦在瑞典接受頒獎前夕發表演講稱,讓她獲獎的青蒿素是從中醫藥中發掘出來的,「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寶庫,應當努力發掘,加以提高。」

在屠呦呦今年10月獲獎後的輿論熱潮中,關於中醫的爭論便再次被掀起。這一爭論在中國已持續上百年之久,中醫支持者認為其有幾千年歷史,値得信賴;而中醫反對者則批評其毫無科學理論可言。

我們的主張既不是「廢除中醫」,也不是「取消中醫」,而是推動中醫中藥退出國家醫療體制,回歸民間,使中醫中藥作為國家體制外的民間醫術繼續發揮對主流醫學的補充作用。

反對中醫的中南大學教授張功耀於2006年撰文

近十幾年來年,以科普作家方舟子、中南大學教授張功耀等為代表的反中醫人士紛紛撰文闡述各自觀點。方舟子主張廢除中醫「陰陽五行」、「經脈氣血」等理論,但支持用科學方法檢驗中藥的有效性;張功耀則認為中醫可以存在,但不應該被國家支持,也不應再試圖將其與現代醫學結合。

但是,自1980年開始,中國衞生部便制訂了「中醫、西醫、中西醫結合醫三支力量都要發展,長期並存」的工作方針;1982年版《憲法》也規定,「發展現代醫藥和我國傳統醫藥」;2007年,時任國務院總理温家寶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大力扶持中醫藥和民族醫藥發展」,此後歷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均有這一項。

32
據新華社報導,早在1983年就有對中醫藥進行立法的提議,但由於種種爭議而擱置,迄今已32年。

聲音

任何學科都不可能以法的形式來確保它的「繼承」、「弘揚」、「扶持」和「促進」。更何況「扶持」和「促進」中醫藥發展,未必能保護公眾健康。事實上,中醫藥一直在為我國的醫療衞生工作添亂。其中,添亂最多的是中草藥注射劑和中草藥插手預防醫學領域,干擾我國的防疫抗疫工作。

中南大學教授張功耀2012年文章

有人曾用一個形象的比喻來形容青蒿素與中醫的關聯:「一大群科學家,走進一間老祖宗留下的房子,翻箱倒櫃試圖尋找到他們想要的東西,最後在屋後的垃圾堆裏發現了寶貝,後來還有證據表明,這個寶貝不是屋主的,是一個房客偶然留下的,並被屋主丟棄了的。」在尋找青蒿素的過程中,與其説中醫參與了,不如説中醫實際上只是一個研究對象而已。

網易2011年專題文章《發現青蒿素,中醫沒幫忙》

西醫有中醫値得學習的地方,例如西醫系統化、簡單化、高效化,而且有先進儀器和機器協助醫生看病,但中醫有幾千年歷史,積聚了很長時間和很多的經驗,値得西醫借鑒。

BBC 中文網網友 candy

中醫存廢爭議

中醫學是一種起源於中國,以古代中國漢民族的醫學實踐為主體的傳統醫學,至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按照中國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的名詞,中醫學是「以中醫藥理論與實踐經驗為主體,研究人類生命活動中健康與疾病轉化規律及其預防、診斷、治療、康復和保健的綜合性科學」。廢除中醫是試圖將中醫學的理論或實踐徹底廢除的努力,主要多進行於中國大陸。有時這些主張並不是要立法禁止中醫師行醫,而是試圖通過在學校體制、國家醫療體制等領域驅除中醫學的影響和作用來達到讓中醫逐漸流入民間甚至消亡,所以一些人又將這種訴求以較為緩和的「取消中醫」、「限制中醫」、「中醫中藥退出國家醫療體制」等名稱來表述。其主要依據是他們認為中醫學和現代醫學相比較糟粕太多,缺乏科學依據,不是科學或甚至是偽科學。每次廢除中醫的運動,都有人強烈反對。雙方爭論焦點通常包括是否有科學方法和哲學思想等等。20世紀上半葉,主張廢除中醫者往往出自民族改造主義,而反對廢除中醫的人,則焦灼於藥理醫理方面。20世紀下半葉以降,支持廢除中醫者往往焦灼於藥理藥效,而反對廢除中醫者則愛舉民粹民族主義大旗(卻沒想到支持廢除中醫者也可以用動保主義大旗反制)。至今為止在中國及海外這兩派的爭論還在繼續。(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來源:人民網新華網BBC中文網金融界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