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德國為何重新出版希特拉《我的奮鬥》

刊登於 2015-12-04

希特拉的自傳《我的奮鬥》 1925年德文版。攝: Daniel Berehulak/Getty
希特拉的自傳《我的奮鬥》 1925年德文版。

2015年是發動二戰的納粹德國元首阿道夫·希特拉(Adolf Hitler)死去70週年。根據德國版權法律,作者逝世70年後,其作品的版權也會自動解禁。據紐約時報報導,德國慕尼黑當代歷史研究所已經宣布,將於2016年1月再版推出希特拉所著的自傳《我的奮鬥》(德語:Mein Kampf),並由專家團隊加入逾3500條註釋,以防該書再次煽動反猶主義。不過,德國社會對此書重見天日,依然有極大爭論。

你能為魔鬼加註?為希特拉這樣的人加註嗎?

柏林的猶太社團發言人所羅門(Levi Salomon)

1923年11日,希特拉發動「啤酒館政變」失敗,被控叛國罪,判監禁5年,關在巴伐利亞監獄。他在獄中以口述方式寫了《我的奮鬥》這部自傳,共分上下兩冊,分別於1925年及1926年發行。書中提出了支撐後來納粹政權的反猶主義意識形態,以及德國與奧地利合併的戰略,也對日耳曼民族的優越推崇備至,認為日耳曼人是純種雅利安人的典範,又寫入了仇恨猶太人的宣言。

在1933年希特拉出任德國總理後,大量發行《我的奮鬥》,單在那一年就推出逾150萬冊。希特拉掌權期間,《我的奮鬥》成為了極右民族主義者的「聖經」;此話名符其實,因為自1936年起,納粹德國政府不再向每對新婚夫婦贈送《聖經》,而是贈送一本《我的奮鬥》。

不過,對於受納粹主義殘害的猶太人及歐洲人,尤其在二戰後,《我的奮鬥》自然也成為了禁忌。1948年,德國巴伐利亞州政府沒收希特拉一切財產,包括《我的奮鬥》的版權,此後在未經德國政府許可下出版該書屬犯法行為。在匈牙利、捷克、葡萄牙等國,也一直禁止出版該書。

但其實,《我的奮鬥》也在世界不少地方一直流通。在美國,發行該書從不觸犯法例;在土耳其,2004年更有15家出版社幾乎同一時間出版了該書。網絡媒體 Vocativ 在2014年初指出,《我的奮鬥》電子版在當時已於 iTunes 的政治類暢銷書排行榜佔據前列位置將近一年;該書當時也登上了亞馬遜(Amazon)的政治宣傳、政治心理類書籍的銷售榜首,甚至不用1美元就能購買下載。

然而在德國,要想允許這本昔日納粹德國的遺產禁書重見天日,依然存在極大爭議。

慕尼黑當代歷史研究所 Andreas Wirsching 指,是次再版的《我的奮鬥》厚達2千頁,由歷史專家團隊小心翼翼加上逾3500條學術註釋,將不會像原版般煽動反猶主義,反而會成為一部歷史學術批判書籍。他指,雖然《我的奮鬥》是禁忌,但市面上一直流傳着該書原版、或者一些不專業的註解版,他們即將推出的版本,反而可以從學術角度發起挑戰。

不過,柏林猶太社團發言人所羅門(Levi Salomon)則認為,無論如何加註,希特拉依然是魔鬼,他的觀點根本不應該再被傳播。慕尼黑與上巴伐利亞邦猶太社團主席 Charlotte Knobloch 也形容《我的奮鬥》是「潘朵拉的盒子」,極度危險,只有右翼份子或極端伊斯蘭份子會對再版此書感到高興。

但美國洛克福德學院哲學教授 Stephen Hicks 則認為,正因《我的奮鬥》太危險,才必須出版。他指,每個世代都應該就對或錯的、健康或危險的各種重大思潮作出討論,才能有足夠的知識捍衞文明。

1 千萬
據德國之聲報導,《我的奮鬥》自1925年首次發行,到二戰結束時,正式發行量已達1千萬冊。

聲音

註解版也包含希特拉的原始文字,根本就不應該再版……希特拉的書是危險的,是潘朵拉的盒子。當然,右翼或極端伊斯蘭分子會很高興。

慕尼黑與上巴伐利亞邦猶太社團主席 Charlotte Knobloch

對《我的奮鬥》完全抗拒,或者不准用批判角度來研讀,只會讓它顯得地位更崇高。讓讀者有一本對《我的奮鬥》持嚴肅批判立場的版本,是絕對必要的。

專門研究希特拉的媒體工作者 Sven Felix Kellerhoff

深入檢視希特拉及其世界觀,是很重要的……我們都是成年人,也實施民主制度70年了,我們有能力閲讀這樣的一本書,而不會受它所主張的種族歧視意識形態影響……這是我們的歷史的一部分,應該如何面對它,我們向來都小心翼翼。

德國帕紹大學專研極權主義的 Barbara Zehnpfennig 教授

《我的奮鬥》日語版

日語版最早在內外社發行於1932年(阪井隆治譯)。不過,希特勒在書中宣稱雅利安人種是文化創造者,日本人是文化傳達者(德語:Kulturträger)、猶太人則是文化破壞者;而認為日本文化只是虛有其表,文化基礎不過是雅利安人種創造出來的東西,身為強國的日本其地位也屬於雅利安人種。如果歐美衰亡,日本也將跟着衰退。因原文書中出現被認為針對日本文化輕視的觀點和其他侮蔑的內容,遭到當時讀賣新聞記者鈴木東民和文藝評論家勝本清一郎的告發。戰前及戰後繼續出版的版本都被刪除了爭議相關的內容。 (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來源:紐約時報CNN蘋果日報南華早報金融時報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