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氣候大會

留給我們的時間不多了如果地球繼續變暖

2015-12-02

你所居住的城市也許不復存在,你喜歡的北極熊、紅珊瑚也許會一併消失,如果地表溫度持續上升,你還認得自己寄居的地方嗎?

插圖:李琳薈

本週,世界的眼光再次看向巴黎。這座剛剛經歷恐怖襲擊的城市,眼下迎來來自一百多個國家的政要、學者和專業人士,參與第21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

不少與會者表示,這次峰會最有希望促成一百多個締約國簽署具有普遍約束力的協議,替代 1997 年通過的《京都議定書》。而這項協議最核心的議題,就是推動各國努力控制溫室氣體排放量,使全球升溫幅度控制在 2 度以下。

「中國國際民間組織合作促進會」氣候變化協調員畢欣欣先生在接受端傳媒訪問時解釋,關心巴黎氣候大會的人對會議結果抱有如此樂觀的態度,當然和與會國家、企業、個人多年來取得的努力有關,但更重要的事,氣候變暖已經愈來愈直接影響到人們的日常生活。而現時正在出席氣候大會的「全球建築最佳實踐聯盟」執行董事 Peter Graham 博士說得更直接:「我們沒有多少時間可以浪費了,再不行動就晚了。」

全球地表平均溫度隨著時間升高的現象,在 20 世紀下半葉越來越明顯。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的評估數據顯示,剛剛過去的 2014 年平均氣溫達到近一百三十餘年來最高。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在《全球氣候變遷》網頁上提供了 1880 年代以來全球地表氣溫係數表。端傳媒擷取其中從二戰結束至今的信息地圖,呈現七十年來地球越變越熱的過程。

  • 1945
  • 1955
  • 1965
  • 1975
  • 1985
  • 1995
  • 2005
  • 2014
1945 1955 1965 1975 1985 1995 2005 2014
溫度變化
NASA Scientific Visualization Studio

氣溫持續升高意味著未來幾十年內,更頻繁的極端天氣和氣象災難,更多的氣候移民,更劇烈的生態惡化,以及隨之而來的社會動盪和經濟衰退。而研究表明,這些惡果很有可能發生在東亞和南亞的大型沿海城市。事實上,今天全球百分之八十的人口生活在海岸線十公里之內的地方。沿海城市不但擁有大量人口,還有造價極高的交通運輸、能源供應、基礎公共設施和企業樓宇,一旦遭受規模龐大的颶風、海嘯、暴雨等氣象災難,損失慘重。

由全球三十四個市場經濟國間組成的政府間組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研究聚焦 136 個人口超過一百萬的沿海城市,發現全球大量人口已經暴露在大型洪災的風險範圍內。這項研究按照城市人口和城市資產,統計了 2005 年時,如果發生氣象災害,損失最為慘重的城市,其中已有廣州、上海、孟買等亞洲城市;研究進一步推算到 2070 年時,根據人口增長、經濟發展、社會文化變化等參數,會有哪些城市會受到最大打擊。值得注意的是,在 2070 的名單中,中國、印度、孟加拉、越南等亞洲國家的大型城市都在榜上有名,取代了之前幾個位於歐美的港口城市。

除了氣候災害,也有人擔憂氣候變暖引起的海平面升高。西雅圖城市規劃師 Jeffery Linn 以「海平面升高」為主題,創作了多幅地圖。他參考美國地質調查所公布的數據,利用電腦製圖,一幅幅畫出海平面繼續上升後,海水淹沒城市土地的景象。巴黎、倫敦、洛杉磯,你可以在屏幕上看到這些城市一點點被吞噬。在線雜誌 ChinaFile 邀請 Jeffer Linn 用同樣手法勾勒兩岸三地沿海地區的未來,我們截取了香港、台灣和珠三角部分展示在這裡。

按住上圖中心位置的按鈕向左右移動,香港地形以島嶼和山嶺為多,海平面上升後,昔日填海造出的土地最易被淹沒,港九新界地勢較高處仍然存在,但沿海土地盡失。製圖: Spatialities

按住上圖中心位置的按鈕向左右移動,台灣是狹長的島嶼,台北、台中、高雄、台南等主要都市都在西海岸,危險較大。東邊的高山和丘陵或可留存。製圖: Spatialities

按住上圖中心位置的按鈕向左右移動,珠江三角洲海平面上升後,廣州、深圳、東莞、中山等城市被海水吞噬。製圖: Spatialities

全球變暖的同時,生態系統也在劇烈改變。美國《科學》雜誌今年五月刊登的論文分析,地表平均氣溫上升幅度越大,瀕臨滅絕的地球物種數量越多。論文統計了近年來全球各地滅絕動物的種類和數量。世界動物保護基金等 NGO 組織的用詞也許聳動 ——「第六次物種大滅絕」,但所引用的斯坦福大學相關研究資料的確讓人無法無視正在大規模減少的物種。

12 月 11 日是巴黎氣候大會的最後一天,屆時我們可以知道,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各締約國是否最終達成共識,簽署協議,促使全球升溫控制在 2 攝度以下。這項被稱為「最後一次機會」的全球峰會是否能夠成功結束,我們拭目以待。畢竟,留給我們的時間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