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巴黎氣候大會達成協議可能有哪些變數

刊登於 2015-11-30

巴黎藝術家在11月30日氣候峰會舉行之前,集體創作了600多個與氣候變化有關的廣告,在巴黎各處展覽宣傳。攝:Benoit Tessier/REUTERS
巴黎藝術家在11月30日氣候峰會舉行之前,集體創作了600多個與氣候變化有關的廣告,在巴黎各處展覽宣傳。

11月30日在法國巴黎舉行為期兩天的第21次《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大會(COP21)可謂當前關乎地球的最重大事件。147位國家元首將齊聚巴黎,針對全球氣候變暖的問題,就如何限制碳排放展開討論,並力爭達成新的協議。上一次會議於2009年在丹麥哥本哈根舉行,沒有達成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氣候變化協議。

本次會議非常關鍵,因為會上要通過一項氣候問題的國際協議,使全球升温控制在2攝氏度以下。

法國駐華使館網站

世界氣象組織(WMO)近日發布《世界氣候狀況年度臨時聲明》指,2011到2015年是自1850年有現代氣象記錄以來最熱的五年。該組織祕書長雅羅(Michel Jarraud)稱,今年全球平均地面温度已經比工業革命前高出1℃。而氣候學家曾在多年前警告,若全球平均地面温度比工業革命前(1880至1899年)高出2℃,地球將迎來「末日」。

為推進巴黎氣候大會能夠達成一項具有國際法律效力的協議,法國總統奧朗德頻繁往返多國遊説,也曾於11月2日到訪中國尋求支持,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共同發表了《中法元首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並簽署了多項合作文件。

法國《世界報》(Le Monde)稱,中國自2006年起就是世界最大温室氣體排放國,排放量約佔全球總量的25%,因此中國政府的態度對於《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成敗至關重要。中新網報導稱,習近平在與奧朗德會面時表示,中方高度評價法方為籌備氣候變化巴黎大會作出的巨大努力,堅定支持法方辦好氣候變化巴黎大會。

為減少煤電項目的碳排放量,中英兩國曾於2014年承諾合作在亞洲開發「碳捕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CCS)項目。但就在巴黎氣候大會召開前夕,英國政府上周打破保守黨競選承諾,選擇放棄開發 CCS,有分析稱可能來自財政壓力。

而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Greenpeace)發布的一份關於2015年中國煤電投資的調查報告指,中國2015年1月至9月又新審批並公示了155個煤電項目,若全部建成並使用,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或將增加約1.4倍,再度引發國際社會擔憂。

據中國政府官方網站報導,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今年6月訪問法國時表示,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將在2030年左右達到峰值並爭取盡早達峰」,被評價為是迄今邁出最具實質性的一步。此外,歐盟之前已許諾在2030年前將目前的排放量相對1990年減少40%;美國也曾表示在2025年前將碳排放量相對2005年減少26%到28%。

然而,在對氣候問題貢獻財政資金方面,自我定位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一貫強調只有發達國家才有財政支持的義務;而美國則認為在1992年氣候協議中定下的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所謂「有區別的責任」概念已經過時,在新的協議中不應再按這一原則進行討論。其中的分歧被認為或將是達成氣候協議的潛在阻礙因素。

另一個被視為存在潛在阻礙因素的國家是世界人口第二大國——印度。印度官方此前曾表示反對提倡世界經濟「脱碳」的説法,稱要在保證得到財政及綠色能源技術援助的前提下,才能實施減排或開發可再生能源。印度環境部長 Prakash Javadekar 更公開表示,在30萬印度人仍然缺電的情況下,印度不能減少煤的使用,甚至認為在2017至2018年提前兩年審核減排承諾的提議是「荒唐至極」的。

11月28日,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Greenpeace)在巴黎鐵塔附近將一個熱氣球升空,宣傳可再生能源(renewables)。攝:Benoit Tessier/REUTERS
11月28日,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Greenpeace)在巴黎鐵塔附近將一個熱氣球升空,宣傳可再生能源(renewables)。

受11月13日巴黎恐襲事件影響,此次氣候大會的安保工作也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法國內政部長 Bernard Cazeneuve 表示,法國全境已部署了約12萬名警察和軍人以確保安全,並將增派近3000名警察來保護會議代表和政要。

由於法國政府出於安保考慮,在氣候大會期間禁止環保人士公開集會遊行,有環保組織認為少了人民的聲音,將使跨國企業更容易干涉政策協商。

法國跨國企業觀察站(Observatoire des multinationales)最近效仿世界著名旅遊指南「孤獨星球」(Lonely Planet),出版了一本36頁的「巴黎國際氣候大會遊説業指南」(Lobby Planet Paris COP21),書中列舉了一系列被稱為「氣候罪犯」的跨國公司、金融機構、國際組織的所在位置、詳細資訊以及他們在氣候大會中意欲扮演的角色,成為民間活動的一大亮點。

英國前財長亨利·保爾森(Henry Paulson)近日撰文稱,如果全球領導人在巴黎氣候大會能夠達成共識,將是一次進步,但也僅僅只是一個開始;要想確保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取得進展,還需要新的經濟結構以及新的技術。

今年11月,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曾以美國泰拉能源公司(Terra Power)董事長的身份再次造訪中國,並帶來了能源效率更高、產生廢料更少的第四代核能技術——行波堆,尋求合作。有分析指,在人口保持持續增長的今天,應對環境及氣候問題還將主要依靠技術發展。

10 億人
據 BBC 中文網報導,全球有共計10億人居住在43個面臨海平面上升、超大型風暴和沙漠擴大威脅的國家。

聲音

我們要達成一項整體的協議,但我擔心,只要有少數國家和地區覺得自身的發展和利益受損而不肯作出保證和承諾,便會令締結新協議的過程受到阻礙。⋯⋯人類的最大敵人是人類。説到恐怖主義,我們可以看到這一點。説到氣候,也是一樣。人類破壞大自然,破壞環境。因此,人類必須肩負起責任,造福未來的世世代代。

法國總統奧朗德

在威脅度急劇升高的情況下,COP 21(巴黎氣候大會)的成功有賴於最大限度的安保。我要強調,所有一切均已到位,以便最大限度地提高這次會議本身及相關活動的安全性。

法國內政部長 Bernard Cazeneuve

大家知道我有很多的理想,我的「讓每個人都有一台電腦」這個夢想實現了,我另外的夢想就是能源的供給、核能的發展,希望它也能實現。

比爾·蓋茲(Bill Gates)11月11日在中國工程院學術報告會演講中説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 或 FCCC),是1992年5月在紐約聯合國總部通過的一個國際公約,同年6月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期間正式開放簽署,並於1994年3月21日生效。從1995年開始每年舉行一次《公約》締約方大會,簡稱「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公約》是氣候變化國際談判的一個總體框架,目前成員包括194個國家和歐盟(歐盟再加上28個成員國),這些國家被稱為《公約》締約方,歐盟作為一個整體也是《公約》的一個締約方。《公約》的核心原則是「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即發達國家率先減排,並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技術支持。發展中國家在得到發達國家資金技術的支持下,採取措施減緩或適應氣候變化。這一原則在歷次氣候大會上均為決議的形成提供依據。《公約》的最終目標是「將大氣中温室氣體的濃度穩定在防止氣候系統受到危險的人為干擾的水平上」。(資料來自維基百科、新華網、法國駐華使館網站)

來源:法國駐華使館網站衞報BBC 中文網中國政府網紐約時報中文網跨國企業觀察站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