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香港區議會選舉

另類選戰:商討民主和環保橫額打得入區議會嗎?

朱凱迪和姚松炎,都不甘做代議士,他們倡導環保,自下而上組織居民,新思維能打破傳統,走進區議會嗎?

端傳媒記者 何雪瑩 發自香港

刊登於 2015-11-19

#2015香港區議會選舉#香港

土地正義聯盟成員朱凱迪在八鄉南區拉票。攝 : 王嘉豪/端傳媒
土地正義聯盟成員朱凱迪在八鄉南區拉票。

離香港地方選舉「區議會選舉」只剩兩天,各候選人都盡最後努力宣傳,爭取選票。

香港選舉特色之一,就是候選人都愛在滿街滿巷掛滿印上自己大頭照的膠製橫額及海報,向選民派傳單,推銷自己的履歷和優點。

今年在傳統的建制與泛民對壘之間,有新的力量湧現,其中兩個例子是元朗八鄉和香港島南區的置富:前一個選區裏有候選人——保育運動參與者朱凱迪,後一個選區裏有大學教授姚松炎。

這兩位候選人均表明,選舉理念是要改變區議員替居民處理投訴的代議士角色,轉而推廣社區自主和環境永續理念。為了貫徹理念,朱凱迪和姚松炎的宣傳及備戰手法,今年也一反傳統。

宣傳的不是人,是理念

「區議會選舉用來宣傳一個人很浪費,應該用來宣傳理念!」姚松炎一如其他候選人,每天都在上下班時間在屋苑街站作宣傳,不過除了派單張外,他更運用自己身為大學教授的專長,將教學和研究搬到屋苑街頭。

過去四年,姚松炎在置富花園推動環保節能和減廢方案,這次參選置富區區議會選舉,打著社區民主旗號。一般候選人會找來「政治明星」站台,為候選人添上光環。不過姚松炎有點不一樣。

每逢周六,他邀請文化研究學者、保育倡議者等,在巴士站旁架兩張凳,向途人講解什麼是共享經濟、議會民主化,分享古蹟保育經驗。

南區置富區候選人姚松炎教授。攝:羅國輝/端傳媒
南區置富區候選人姚松炎教授。

星期日則跟居民一起商討政綱、區議會支出、撥款、巴士路線和社區規劃等社區事務。這種「商討」不是用問卷調查來收集民意,如講到巴士路線時,參與市民須仔細閱讀團隊提出的六個方案,並跟義工一起討論。

「這些義工都受過討論訓練,他們既有商討公共事務、收窄分歧的技巧,也有對各議題的深入認識,能為市民提供更多角度。例如商討巴士路線,每個居民都想加多些班次和巴士站,但運輸署計算後認為會令塞車更嚴重。義工會跟居民解釋各方面的考慮,並分析團隊提出的方案,交由市民參考。」姚松炎說,負責「商討」義工大約八人,大部分都是三十歲以下的女性。

在街頭舉行講座和實踐商討,以推銷理念而非個人是他最想做的事,但他明白一定有其限制。「我不會誇口很成功。但每次見到有街坊停步參與已經很令人鼓舞。」他舉例,兩次各兩小時的區議會預算分配諮詢會,共有80名市民參與,「而且這些市民不只是填問卷,全部有份讀資料、審議、討論才得出結果」。

循環再用的選舉橫額

新界元朗區一向為鄉事派的票倉。參與保育和社會運動逾十年的朱凱迪,去屆在元朗八鄉北選舉落敗,並在八鄉進行社區工作,今年再度在八鄉南出選。其他候選人找印刷公司印製精美的塑膠橫額,但在八鄉南可見朱凱迪手寫的宣傳橫額。

為了準備區議會選舉,各大政黨必須在九月底前收回所有橫額,於是出現了很多廢棄橫額。朱凱迪眼見這些橫額無法分解,於是他循環再用。他向政黨和中大收集處索要橫額,最終收集到50多條舊橫額,然後跑到印刷公司打印了幾張他自己的大頭相片,貼在舊橫額背面的白色面上,再手寫標語在旁。

「既是盡量少用塑膠,也是為了省錢。」朱凱迪說,他的橫額都是白底綠字,當中有些橫額的標語沒有朱凱迪的樣子,而是直接寫上區內居民的訴求,例如陳小姐提出的「架車仲有位?車埋鄰居人人讚!」(車子還有座位?讓鄰居搭便車人人讚)

朱凱迪說,他要推廣自主規劃的理念,重視公民參與,於是邀請各居民提出自己對社區的訴求,將這些訴求手寫在舊橫額的白色背面。

但有了橫額卻無處張貼。「因為八鄉南選區的各條村極大部分都是鄉事派的勢力範圍,他們只准張貼一位鄉事派候選人的宣傳品。」朱凱迪的宣傳品則不獲放行,這正是他作為一個「城市人」在鄉事派票倉選舉遇到的實際問題。

朱凱迪向八鄉居民徵求借出家中陽台,掛起他以循環再用的廢棄橫額加工而成的橫額。攝 : 王嘉豪/端傳媒
朱凱迪向八鄉居民徵求借出家中陽台,掛起他以循環再用的廢棄橫額加工而成的橫額。

朱凱迪嘗試公開號召各居民借出陽台和窗戶,張貼海報和橫額,最後竟有大約50人響應,借出陽台窗口。「但我不好意思要求他們這樣做,因為深怕會為他們帶來麻煩。有租客掛了被業主罵,有業主掛了被村長罵,有些則擔心被罵。於是公開號召肯幫忙的這50人,都有仔細衡量過是否願意承擔風險。」朱凱迪其他的環保宣傳手法,還包括以在落葉寫上政綱和名字代替一般宣傳單張,還有讓選民決定投選最重要政綱。

這兩股新力量的對手都是區內工作多年的侯選人。姚松炎的對手是自回歸後已連任四屆區議員的朱慶虹,朱凱迪則面對由1999年起出任上村村代表、2003年開始出任區議員的原居民黎偉雄。他們帶來新思維和另類宣傳手法,與舊勢力對峙。

理工大學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鍾劍華認為,一些候選人希望提升區議會選舉水平,今年引入全港性議題,但欠缺長久的地區工作經驗,作用未必很大。「但如候選人既具備新思維,亦於地區工作多年,能將社區自主思維跟地區議題結合,勝算將會較高。」

新的還是舊的能夠勝出,11月22日,這個星期天自有分曉。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