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雙11」瘋搶後,澳洲超市限購奶粉

刊登於 2015-11-19

中國「雙11」購物節過後,澳洲多家超市開始實施奶粉限購措施。攝 : David Gray/REUTERS
中國「雙11」購物節過後,澳洲多家超市開始實施奶粉限購措施。

中國「雙11購物節」在創下超過900億元人民幣單日交易額記錄的同時,由此產生的大批量國際採購導致澳洲當地嬰幼兒配方奶粉短缺,於是澳洲各大超市近日開始實施奶粉限購措施。11月17日,澳洲最大的連鎖超市之一 Coles 宣布,顧客每次最多只能購買2罐嬰幼兒奶粉;其競爭對手 Woolworths 在上周宣布的限額則為4罐。但兩家超市均拒絕就近日奶粉需求增長的原因置評。

「雙11」購物狂潮自去年開始從中國推向全球,而今年「雙11」開場不到2分鐘,跨境交易額就已經超過了去年同日全天的數據。進口奶粉對此「貢獻」良多,來自德國、荷蘭和澳洲的奶粉品牌甚至一度分別佔據了進口商品銷售榜的前3名。

今年「雙11」之前,在中國最受歡迎的澳洲嬰幼兒奶粉品牌 Bellamy 出現供貨緊缺,該公司曾向澳洲消費者致歉,並承認某些顧客向海外市場倒賣的行為導致本地零售商品短缺。澳洲消費者權利協會也認為,有人從澳洲大量購買奶粉,然後在中國淘寶網上出售。

澳洲農業與水資源部於17日表示,正在調查關於非法出口澳洲生產嬰幼兒配方奶粉的指控。該國規定,出口10千克以上嬰幼兒奶粉只能由註冊企業進行,違規者將處以最多1年監禁。

2008年的嬰幼兒奶粉事件是我們永遠的心痛。現在消費者紛紛直購、代購、網購進口奶粉,這是中國奶業人的恥辱,我們買進口的奶粉人家還限購。

今年6月,中國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在全國現代畜牧業建設工作會議發言

2008年,中國發生「毒奶粉」事件,許多食用國產「三鹿」奶粉的嬰兒被查出患有腎結石,隨後該奶粉被發現含有能提高蛋白質檢測值,但具有低毒性的化工原料三聚氰胺。該事件導致中國民眾對國產乳製品安全的擔憂,並持續至今。

中國政府在「毒奶粉」事件曝光後,對監管部門及乳製品企業進行了大規模整頓。2013年,中國乳製品協會委託第三方檢測機構進行的質量調查指,國產奶粉不僅價格更低,其質量甚至好於進口奶粉。

但中國消費者,特別是嬰幼兒的父母們已經不再信任國產奶粉,而是轉向美國、新西蘭、澳洲、德國、荷蘭等國生產的奶粉。由於通過網商、親人或朋友在境外代購比在中國國內直接購買進口奶粉的價格更低,中國消費者巨大的需求量就使得境外許多地方零售的嬰幼兒奶粉出現緊缺。

於是,英國、德國、新西蘭等地的超市和零售商陸續出台限購令,香港政府更是於2013年3月開始規定離港人士於24小時內不得攜帶多於1.8千克(約2罐)36個月以下嬰幼兒配方奶粉出境,否則將處以最高50萬港元罰款及2年監禁。

600 %
由於中國嬰幼兒奶粉消費者持續增加,澳洲 Bellamy 公司的淨利潤在今年前8個月上升了600%;自去年8月在澳洲上市以來,Bellamy 公司的股票價格增加了580%。

聲音

我們的品牌在中國深受歡迎是一個事實,這導致一些人從澳洲的商店購買我們的產品,再轉賣到中國。我們並不容忍這樣的行為,但是我們一旦把貨交給零售商,就很再難控制商品的去向。

澳洲 Bellamy 公司

當然無論人們身處世界何處,都需要精心餵養孩子,可「爆買」澳洲超市裏的產品太可笑了。加價在網上出售澳產嬰兒配方奶粉更是可笑……它又不是 Prada 的手袋。

一位有8個月大兒子的澳洲母親

澳洲奶粉代購由來已久,海外代購奶粉狂熱的現象這幾年一直存在。自新西蘭乳品問題出現後,國內消費者將消費目標轉向澳洲,加上近年來代購發展勢頭迅猛,代購脱銷事件其實有跡可循,是情理之中的事。但由於目前全球處於奶製品危機狀態,整個乳品市場蕭條,市場拉動缺乏後勁,也不排除有個別投資者利用「雙11」對澳洲奶粉進行炒作。

廣州市奶業協會會長王丁棉

2008年中國「毒奶粉」事件

事件起因是很多食用三鹿集團生產奶粉的嬰兒被發現患有腎結石,隨後在其奶粉中被發現化工原料三聚氰胺。事件引起各國的高度關注和對乳製品安全的擔憂。中國國家質檢總局公布對國內的乳製品廠家生產的嬰幼兒奶粉的三聚氰胺檢驗報告後,事件迅速惡化,包括伊利、蒙牛、光明、聖元及雅士利在內的多個廠家的奶粉都檢出三聚氰胺。該事件亦重創中國製造商品信譽,多個國家禁止了中國乳製品進口;而中國民眾則紛紛轉向購買進口奶粉,特別是給嬰幼兒食用的奶粉。2011年中國中央電視台《每周質量報告》調查發現,有7成中國民眾不敢買國產奶。(資料來自维基百科)

來源:BBC中文網澎湃新聞新華網華爾街日報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