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貫穿東西方作品獲法國龔古爾文學獎

刊登於 2015-11-06

2015年法國龔古爾文學獎揭曉,艾那爾德(Mathias Enard)憑小説《指北針》(Boussole)獲獎。攝:Benoit Tessier/REUTERS
2015年法國龔古爾文學獎揭曉,艾那爾德(Mathias Enard)憑小説《指北針》(Boussole)獲獎。

按百年傳統,法國龔古爾文學獎(Prix Goncourt)於每年11月的第一個星期二(今年在11月3日)揭曉。法國學者、文學家艾那爾德(Mathias Enard)憑小説《指北針》(Boussole)獲得今年的龔古爾奬。

《指北針》探索了東方文化對西方身分的貢獻。主人翁里特爾(Frantz Ritter)是一位奧地利音樂學者,怪病讓他終日失眠,住進維也納一家病院之後,他陷入不分晝夜的沉思與回憶,包括對人生、對他暗戀的一位法國女人,以及他在東方旅行期間所遭遇的一些人和事。

《指北針》的出版商 Actes Sud 形容這是「一部充滿野心的著作,在東西方之間不斷切換,同時又遠離當下東西衝撞中混淆人們視聽的東西」,又指作品「滿載熱情,像一部詩作,但同時參照了多種文化,具備學者式的探索和審視」。

這充分説明了艾那爾德的寫作特色。艾那爾德生於法國,曾遊歷中東多年,通曉阿拉伯和波斯語,直到2000年定居於西班牙巴塞隆拿,在巴塞隆拿自治大學教授阿拉伯語,也從事翻譯工作。艾那爾德自2003年推出首部小説《完美射擊》(La Perfection du Tir)以來,其出色的文字和對東西文化觸碰的探索,都展現了他作為文學家的熱情及作為學者的冷靜觀察,多次贏得文學界的肯定。

好的故事、好的書寫,以及萬丈雄心,這是作品能獲得評委們青睞的三個條件……我希望龔古爾文學獎能頒給當今世界上,能描述人們生存的作者……龔古爾獎能替讀者打開那道意外之門,讓得奬作品引領讀者去理解、進入我們的世界。

龔古爾文學獎評委主席貝爾納·皮翁(Bernard Pivot)

龔古爾文學獎創始於1903年,是法國最重要的文學獎項之一。過去曾獲得龔古爾文學獎的作家包括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等,而去年則由女作家薩爾瓦伊爾(Lydie Salvayre)憑作品《別哭》(Don’t cry)獲奬。

自龔古爾獎延伸出來的,還有勒諾多文學奬(Prix Renaudot)和費米娜獎(Prix Femina),都分別在這兩天公布。

勒諾多文學奬創始於1926年。當年11月的第一個星期二,10位記者兼文學評論人在等待龔古爾獎公布結果期間,逕自也對當年的文學作品評價了一番,結果第一屆勒諾多奬就此誕生,至今依然與龔古爾獎在同一天揭曉。2015年的勒諾多奬於11月3日公布,由女作家 Delphine de Vigan 憑作品《歷史之後》(D’après une histoire vraie》獲得。

費米娜獎則創始於1904年,目的是抗議龔古爾獎評委會只有男性委員。於是,全由女性委員評審出的費米娜奬自那一年開始,在每年11月第一個星期三,緊接在龔古爾獎揭盅的翌日公布。2015年的由 Christophe Boltanski 憑作品《藏身處》(La cache)獲得

10 歐元
龔古爾文學獎設有象徵式奬金,得主可獲10歐元,這與1904年首屆龔古爾文學奬的奬金價值相若。

愛德蒙·德·龔古爾

龔古爾文學獎的創始人之一,法國小説家。在1822年5月26日生於法國南錫,卒於1896年7月16日。其小説的部分作品是與其兄弟儒勒·德·龔古爾共同完成的。龔古爾曾就讀於 Condorcet 中學,與福樓拜,都德,左拉等有著良好的友誼;1860年起陸續寫出長篇小説《列萊·莫伯蘭》、《日爾米尼·拉賽德》、《馬奈特·薩洛蒙》、《翟惠賽夫人》等,多用心理學和病理學的觀點分析人物精神狀態,把社會矛盾放在次要。儒勒去世後,愛德蒙又寫出小説《女郎愛裏沙》、自傳體《桑加諾兄弟》、《親愛的》等作品,並續寫完《龔古爾兄弟日記》九卷。(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來源:澎湃新聞衞報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