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

為什麼他們報500元的團,最後揮霍50萬買一隻錶?

參加零團費旅行團來港澳5天,最後被帶到不知名商鋪消費50萬買珠寶手錶,怎樣的消費心理令大陸豪客被「賣豬仔」?

端傳媒記者 江雁南、陳倩兒、孫賢亮 發自香港、深圳

刊登於 2015-10-28

紅磡民樂街發生「苗春起」事件後,街道上的定點購物商鋪依舊正常營業,大批旅客乘大巴抵達。攝:葉家豪/端傳媒
紅磡民樂街發生「苗春起」事件後,街道上的定點購物商鋪依舊正常營業,大批旅客乘大巴抵達。

「500元3天的團,不榨點油水出來,怎麼會放過你。」對香港人而言,這是不言而喻的常識—— 高價不一定有好貨,但低價一定是陷阱。

而在某些旅遊經驗不足的內地遊客看來,在眼花繚亂的旅遊市場,同樣目的地,同樣行程,最容易打動人的只有價格。

近些年,陸港矛盾的導火索之一,就是伴隨自由行政策湧入香港的內地遊客,個別不文明行為、文化差異以及普遍的一擲千金作派,頗為扎眼。近期爆發的大陸遊客苗春起報名香港「低價團」旅遊,卻在購物場所被毆打致死事件,又一次引爆陸港兩地互相指責。悲劇背後,我們想要追蹤的,除了失控的旅遊業,還有陸客參加低價團的心理成因:

為什麼他們願意報500元的團,最後揮霍50萬買一隻表?他們心目中的港澳遊到底是怎樣的?遇到欺騙、威脅、甚至傷害時,他們的狀態又是如何?

免費港澳三天遊。圖:端傳媒設計部
免費港澳三天遊。

「你這樣的表現在香港是不行的」

在低價港澳團的行話裏,大陸遊客來香港被形象地稱為「賣豬仔」。而「豬仔們」被「販賣」的集散地在深圳。

在深圳皇崗口岸的出境廳,一個東北團的導遊大聲吼:「請團友根據我報的名單,依次排序,報到名的要舉手。」然後他走到隊伍最後,對一個長者不耐煩地呵斥:「我喊你的名字沒聽到嗎?你這樣的表現在香港是不行的。」

每天匯集到深圳皇崗口岸的旅行團絡繹不絕。他們有統一識別標籤,帶著帽子,掛著「貴賓證」吊牌,身上貼著有團號的粘紙。他們來自全國各地,操著不同的口音,有的只會説當地方言。跟著旅行團出門,這是很多內地人第一次去香港旅遊時會選擇的方式。

從沒去過香港旅遊的人,對香港有著模糊的好印象。「那邊發展得好,經濟先進,景色不錯,人都是比較有素質的。」一個旅客説。

香港的一切對這些旅客而言都是陌生的,他們不熟悉香港,聽不懂粵語,不知道怎麼坐車,不熟悉香港法規──只知道,「香港跟我們不一樣」。導遊也正是用陸港兩地的差異來確立自己的絕對權威,旅客離不開導遊。

「去香港好像和出國一樣。」來自雲南普洱市的70歲老先生一臉興奮。「女兒幫我報的團」,這是他津津樂道的事。但他不知道旅遊團價錢,也沒有從導遊那裏看到過行程表。兩地的差異還造成很多信息差,不止一位年長的遊客告訴記者:「導遊説了,香港打不了電話,就三天時間,也不需要打電話。」他們甚至不知道香港的報警號是999,而不是110。

在哈爾濱參團,坐36個小時火車來到深圳的王女士同樣對第一次香港行充滿期待,她向記者打聽香港有哪些著名的景點,而具體的行程單也同樣只有到了香港才能拿到。去香港購物是一早有的打算,「想買點黃金飾品和藥。」王女士説,「導遊説了不會強制購物,我們相信導遊。」但當記者跟她提出,可以自行去香港比較著名的大型連鎖珠寶店時,她一臉茫然,對香港品牌她一無所知。

香港一直在大陸享有購物天堂的美譽。合法、正品、免税,這些印象深入人心。「香港」兩個字,就足夠成為「品質」的象徵。

「香港的東西質量好啊,這麼少的錢可以去玩,有人安排吃住,又買些東西,挺好的。」黃娟回憶説。2011年,來自北京56歲的黃娟就曾通過保險公司附送的旅遊券來到香港,憑藉旅遊券只需要格外支付800元就可以享受5日港澳遊──所謂的旅遊券,就是零負團費的偽裝術。

在土瓜灣偉景街的定點購物商鋪寶錶廊中,大陸遊客正在選購。攝:葉家豪/端傳媒
在土瓜灣偉景街的定點購物商鋪寶錶廊中,大陸遊客正在選購。

低價團——打錯的如意算盤

即便屢屢出事,低價旅遊團一直是港澳遊中極具競爭力的品種。「遊客們只看價錢。」香港中旅內地遊客中心工作人員王凱加告訴端傳媒記者。

與大多數中國大媽一樣,黃娟存了一輩子錢,想在退休後買些心頭好。旅遊宣傳中不停渲染的「低價」概念,一下子擊中了他們前半生「能省則省」的消費觀,從負面的角度看,就變成「貪小便宜」。「團費的錢是花出去的,買來的東西則是給自己的。」這是不少中國大媽心裏打的算盤。

而參加旅行團,必進購物場所,這種模式對大陸遊客並不陌生。參加過從廣州到香港98元一日遊的遊客Ivan告訴記者,那些第一次去香港旅遊的團友中,有些人還希望導遊能多介紹購物點,多留出購物時間。在年輕的大學畢業生王小雅看來,去香港的攻略就是「買、買、買」。

但很快,報名價格太低的旅行團的人們就發現自己上當受騙了。

黃娟來香港的第二天,就發現自己被保險公司賣了。旅行團安排他們去了鐘錶店、珠寶店、巧克力店、保健品店等等。從頭到尾,黃娟都不知道北京的領隊和香港的導遊屬於什麼旅行社。她記得香港的導遊自稱香港人,但説流利普通話,大力推銷讓旅客買東西,也不隱瞞自己可以拿回佣。

「我們來這裏團費這麼便宜,就是要靠你們多買東西啊!」「我的工資跟你們買東西東西有直接關係啊!」黃娟記得,導遊不停説這些「大白話」。

黃娟印象最深的是鐘錶店,從門口看不出店有多大,但進去以後「一個門接著一個門」,最後就看到一間很大的店鋪,數十個服務員都説流利普通話,「一對一盯著你,直到你買了東西為止」。而在珠寶店,推銷的則是「保佑升官發財保平安的」手鍊,石頭、木頭、水晶、鑽石的都有。

「服務員都説,香港品質有保障,又免税便宜,香港的金都是純的,不像內地有假貨,」黃娟説,「我們聽了肯定會買,上了年紀的人禁不起人家哄,人家一説好,就買了,給小孩、老公、老婆買。」最後,黃娟花了六千多元,為女兒買了一條水晶項鍊。在她的旅行團裏,她的花費算少的,花費最高的是一個「山西暴發户」,花了50多萬,一般人都花幾萬塊。

黃娟的女兒常常自由行去香港,不參加旅行團,她總是跟黃娟説,旅行團帶去的定點購物商鋪賣的都是雜牌假貨,但黃娟有點不相信:「香港沒有假貨,都是免税的真品,是吧?如果我們知道有假貨,肯定不會買了。」

然而,根據香港公布的《內地訪港旅客投訴統計》,每年關於「銷售手法」的投訴高居榜首,2015年1月至9月,銷售手法投訴高達718宗,「產品質量」的投訴緊隨其後,高達268宗。

即便有假貨,也是索賠無門。低價團的遊客很多都沒有合約保證,在尋求旅行社解決的過程中常常被一口回絕,他們會告訴遊客:「如果是在香港買錯東西了,請找香港投訴。」維權成本如此之高,很多遊客只好作罷。

2014年,大陸出境旅遊的人數高達1億人次,其中,四成遊客選擇香港。這些遊客的體驗,構成了他們對香港最直觀的認識。反之,亦然。

香港旅遊發展局拍過一套宣傳片:《樂在此,愛在此》。而對那些在旅遊大巴和強制購物點中感受香港的遊客而言,這段回憶並不美好,香港更多留給他們的是黯然神傷,一去不回頭。反之,亦然。

(研究員黃翠蓮、實習記者林穎嫻對本文亦有貢獻)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