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靜坐抗議後,港醫管局擬為公立醫院醫生加薪

刊登於 2015-10-23

10月21日,香港數百名公立醫院醫生在伊利沙伯醫院靜坐,高舉「怒」字。攝:羅國輝/端傳媒
10月21日,香港數百名公立醫院醫生在伊利沙伯醫院靜坐,高舉「怒」字。

最新動態

香港醫院管理局(下稱醫管局)於10月22日召開大會,一致通過向高級醫生額外加薪3%的決定,待本月底財務委員會開會討論後,最快於11月19日的醫管局大會最終通過。

加薪方案涉及約3千名醫生及其他職系員工,預計每年會增加2億港元開支。醫管局表示,將動用內部儲備承擔,但現時儲備約30億港元,無法持續應對,故需交予財務委員會研究如何調撥整體資金。

醫管局又表示,未決定是否制訂獨立的薪酬機制。醫管局主席梁智仁指出,距離政府下一次薪酬水平調查還有6年時間,「醫管局到底要跟政府,還是自訂新機制,仍言之尚早」。

醫管局大會亦在同日舉行內務會議,通過了行動計劃書,將在3年內推行逾百項措施改善醫療服務。

報告書的重點之一是重整九龍中與九龍西聯網的界線,將3間現屬於九龍西聯網的醫院撥入九龍中聯網。醫管局表示,重組可縮小九龍3個醫院聯網內的人口數目差距,令跨網求診的情況得到改善。

此外,計劃還建議未來由醫管局中央招聘受訓駐院醫生,取代以聯網為本的選拔,並推出流動應用程式,方便病人預約及縮短輪候時間。

──────────

事件回顧

10月18日,香港公共醫療醫生協會發表聲明指,21日下午3點將在伊利沙伯醫院大堂發起白衣靜坐,向醫院管理局及政府表達對公立醫院醫生薪酬調整的不滿,協會預計將有至少300人參與。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高永文對事件表示關注,呼籲醫管局進一步研究薪酬架構。

醫生堅守崗位,在經濟低迷時承受比其他公務員更大的減薪,現在卻遭受如此不平等的對待,必然會引致士氣低落,人才流失等問題將進一步惡化。

香港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長陳沛然醫生

2009年香港公務員減薪,醫管局曾指公務員薪酬與醫管局員工有緊密關係,因此要求醫生也一同減薪。今年7月香港立法會通過議案,將額外加薪3%給高級公務員,但一向與公務員薪酬機制掛鈎的公立醫生薪酬,卻並不會隨之調整。

香港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長陳沛然醫生指,受影響的醫生約有2000多人,大家對事件「群情洶湧」。他表示,政府與醫管局的態度「非常強硬」,呼籲醫管局切勿單方面更改薪酬機制,「還醫生一個公道」。

高永文18日強調,政府沒有要求公院醫生的薪酬要與公務員掛鈎,被陳沛然批評是「推翻既有做法」,又質疑「過去幾年是否等於凍薪?」

醫管局此次拒絕與公務員一同加薪,還被指因為加薪將涉及額外的2億開支。高永文對此回應稱,所有公帑都需要與政府商討。他也對醫護士氣受影響感到非常擔心,認為醫管局董事局有責任考慮「與時並進、相關比較、照顧醫護士氣」等諸多因素,再研究薪酬待遇問題。醫管局將於22日召開閉門大會討論此事。

前港大校委會成員、香港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系主任袁國勇醫生已表示會參加靜坐。港大前副校長周肇平曾指,香港醫生職業資格試的要求較一般發達地區更為詳細,合格率偏低。換言之,在香港成為醫生很不容易。

香港醫生曾在2007年6月為爭取「同工同酬」而發起靜坐,當時有逾千名休假醫生參加,更演變為首次醫生遊行。醫管局隨後撥款2億加薪,但仍未能達到「同工同酬」標準。

0.0007 名/每人
近年香港公立醫院醫生流失嚴重,有分析指與醫生薪酬未夠標準有關。截止2014年底,香港醫管局有註冊醫生5365名,以其時全港人口計,即每名市民有0.0007名公立醫院醫生。港府估算香港到2041年仍會欠缺醫護人手。

聲音

若今次醫管局成功地把員工薪酬跟公務員脱鈎……先例一開,可謂後患無窮,大家不能掉以輕心。同事們都明白「加薪事少,脱鈎事大」。假若我們今天因為事不關己為由,而袖手旁觀,將來自己、甚至未來畢業生的利益定必受到侵蝕。

香港公共醫療醫生協會副會長吳志豪醫生

這是政府的問題,點解成日都撩交打(為什麼整天找我們的事)?

香港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系主任袁國勇醫生

若加薪給醫管局,其他非政府組織也有得追討。醫管局薪酬機制和福利始終難與公務員一概而論。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葉國謙

醫院管理局

醫院管理局(醫管局)是一個法定機構,根據《醫院管理局條例》於1990年成立。自1991年12月起,醫管局負責管理全港公立醫院及相關的醫療服務,並透過食物及衞生局局長向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負責,而食物及衞生局則負責制定醫療政策和監察醫管局的工作。現時醫管局共有僱員超過7萬人,管轄42間公立醫院和醫療機構、47間專科門診及73間普通科門診,合共提供2萬7440張病牀,即為每千人提供約4張公立醫院病牀。 (資料來自醫管局網頁)

來源:明報SCMP信報經濟日報蘋果日報政府新聞網星島日報RTHK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