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教育改變命運?中國農村大學生就業難

刊登於 2015-10-19

中國社科院的相關調查顯示,農村家庭的普通本科院校畢業生是就業最為困難的群體,失業率達到30.5%。圖為四川省u001b的農夫在農田耕作。攝:Kevin Frayer/GETTY
中國社科院的相關調查顯示,農村家庭的普通本科院校畢業生是就業最為困難的群體,失業率達到30.5%。圖為四川省的農夫在農田耕作。

《中國青年報》於10月18日刊文,以貴州最北部的「國家級貧困縣」道真縣為例,探討中國農村大學生的未來前景。

道真縣是一個仡佬族苗族自治縣,距遵義市區180公里的曲折山路平均需要5個多小時車程。當地某村人均年收入只有4500元人民幣,在他們看來,供孩子讀書是擺脱貧窮的最好通道。在今年的高考中,道真中學考上大學本科的學生超過六成。

然而,在如今的中國社會,考上大學未必就能改變農村家庭出身學子的命運。中國社科院於2013年底發布的《2014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藍皮書中,一項基於12所高校1678名應屆畢業生的就業情況調查顯示,農村家庭的普通本科院校畢業生是就業最為困難的群體,失業率達到30.5%。

中國農業大學社會學系主任朱啟臻表示,雖然調查數據是兩年前得出的,但目前農村大學生的就業形勢仍不樂觀,其中一個原因是很多時候找工作需要靠「關係」。該報告的負責人、社科院社會學所研究員李春玲也指出,想進入體制內就業,「拼爹」還是有幫助的。

機會公平是最重要的公平,然而農村貧困家庭大學生最缺乏的恰恰就是機會。他們曾經將希望寄託於教育,然而現實是這條路越走越難,不少專家認為我們的教育體制已逐漸失去了承載階層流動的職能。

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關於貧困大學生的報告

中國官方媒體《人民日報》也於今年1月刊文指,中國已經發生了貧困的代際傳遞,產生了「貧二代」。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的一項針對上千名接受過資助的貧困學子的調查顯示,受資助學生的家庭經濟情況困難,平均每個勞動力要供養接近3個家庭人口。而農村大學生的高失業率也意味着,貧困家庭的境況並未因培養出大學生而得到普遍改善。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院長劉元春認為,在誠實勞動和市場環境公平的前提下,人們的收入有差距是合理的,如對教育投資較多的人能獲得更為優厚的職業待遇;但因起點、機會和過程的不公平所造成的收入差距,人們普遍難以接受,「富二代」、「窮二代」加劇了收入差距的擴大趨勢,社會財富的分享更加不公平。

749
根據中國教育部統計,2015年應屆畢業生人數達749萬,比去年增加了22萬人。

聲音

貧富差距已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並形成了階層和代際轉移,一些貧者正從暫時貧困走向長期貧困和跨代貧窮。如果不想辦法改變這一情況,貧富差距便會趨向穩定化和制度化,成為一種很難改變的社會結構,社會階層流動通道也將被嚴重堵塞。

《人民日報》於2015年1月刊文

當「教育改變命運」這條路也越走越難,貧困學子的人生路越走越窄,只能表明公共政策與制度建設在改善階層固化方面乏善可陳。如果僅僅是就業難,或許並不是最為嚴峻的現實。真正嚴峻的,是如何才能真正改變越來越板結化的階層壁壘,怎樣建立更加具有活力的社會流通機制,從而讓一代又一代不甘於貧困與現狀的青年人找到信心的寄託,找到公平正義的「入場券」。

媒體人楊耕身在《新京報》撰文

各方面原因的疊加,共同造成了農村大學生就業方面的一些困局。而要解決好貧困的代際傳遞問題,必須做好以下兩項工作。一是,實現真正的就業公平,社會的各行各業都要公開透明招聘,確保給更多的人以更多的機會,剔除「蘿蔔招聘」、「因人設崗」的所有可能;二是,要讓更多的農村家庭出來的孩子接受到更好的教育,在關鍵時間點也要接受更專業的輔導。

時事評論員王傳濤

普通本科

普通本科是指中國國家統一高考後達到一定分數,幷被有資質高校錄取,通常分一本、二本(包括:公二本、民二本),學業結束後拿到相應的專業學士學位證書的。即平常説的全日制普通本科(包括:公辦普通本科、民辦普通本科)它不同於其他本科,如成人自考、助學班、電視大學、函授大學等,這些學歷一般不被社會廣泛認可。普通本科院校相對的是重點本科院校,中國的重點本科院校主要是指國家211、985工程院校 ,主要是在提前批次及第一批錄取。(資料來自百度百科)

來源:中國青年報新京報人民日報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