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諾貝爾化學獎揭曉:研DNA修復助癌症治療

刊登於 2015-10-08

美國科學家保羅•莫德里奇(Paul Modrich)摄 : Megan Morr/Duke University/Handout via Reuters
美國科學家保羅•莫德里奇(Paul Modrich)
瑞典醫學家托馬斯•林達爾(Tomas Lindahl)摄 : Stefan Wermuth/REUTERS
瑞典醫學家托馬斯•林達爾(Tomas Lindahl)
土耳其科學家阿齊茲•桑賈爾(Aziz Sancar)摄 : Ray Whitehouse/REUTERS
土耳其科學家阿齊茲•桑賈爾(Aziz Sancar)

繼本年度諾貝爾醫學獎頒發後,諾貝爾物理學獎、化學獎也於10月6至7日揭曉。其中物理學獎頒給了日本科學家梶田隆章(Takaaki Kajita)和加拿大科學家阿瑟•麥克唐納(Arthur McDonald),他們各自發現了「中微子振盪」這一新現象,由此得出中微子具有質量的結論,在理解宇宙的本質等方面具有開創性意義;化學獎則由瑞典醫學家托馬斯•林達爾(Tomas Lindahl)、美國科學家保羅•莫德里奇(Paul Modrich)及土耳其科學家阿齊茲•桑賈爾(Aziz Sancar)獲得,他們關於DNA損傷修復機制的研究,為探索癌症新療法提供了幫助。

三位科學家從分子水平上揭示了細胞如何修復損傷的DNA以及如何保護遺傳信息,為人們了解活體細胞如何工作的提供了最基本的認識,有助於新癌症療法的開發。

諾貝爾化學獎頒獎理由

癌症、遺傳病等往往與基因組不穩定有關。對於DNA損傷修復機制的研究,在降低發病率、定向基因治療等方面至關重要。此次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們發現了3種不同的DNA損傷修復路徑,分別是鹼基切除修復(Base Excision Repair)、核酸切除修復(Nucleotide Excision Repair)及錯配修復(Mismatch Repair)。

華東理工大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專業博導葉邦策教授表示:「每天我們的DNA都會受到一些損壞,比如紫外線照射等,每個細胞分裂時都會出現錯配問題,但我們的基因組會修正它們。如果細胞修復機制出現錯誤,那麽癌症就有可能發生。因此,三位科學家試圖利用這個特點研發新的抗癌藥物,這也是他們的重大貢獻。」

三位科學家中發現鹼基切除修復的托馬斯•林達爾也是中國科學院海外特聘研究員,曾3次來到中國作學術交流。他的學生、中國科學院基因組研究所「百人計劃」研究員楊運桂表示,林達爾自上世紀50年代起已成為相關領域的先驅,此次的獎項多少有些「遲到」。

楊運桂又表示,中國目前也在生命科學的前沿領域進行越來越多的原創性研究,有關DNA損傷修復領域的研究組,也已經從他回國時的不到20個增長到如今的80多個。

51
這是100多年來,諾貝爾化學獎第51次頒發給生物化學領域的科學家。

聲音

我仍然很享受做科學研究。它讓人快樂,它有趣,它刺激。它一直在改變。我真希望能活到一百歲,看着科學如何發展。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之一、瑞典醫學家托馬斯•林達爾

從重要性來講,DNA修復相關研究早就該獲獎了……(之所以遲到)可能是因為在這個領域作出過重要貢獻的科研人員實在太多。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孔道春

DNA的修復機制非常複雜,此次獲獎的工作之外還有其他的機制,包括今年的拉斯克獎也頒給了另兩位發現DNA損傷反應機制的科學家。

芝加哥大學教授何川

DNA修復

是細胞中經常運行的一種進程。它使基因組免受損傷和突變,因此對細胞的生存是很重要的。在人的細胞中,一般的代謝活動和環境因素(如紫外線和放射線)都能造成DNA損傷,導致每個細胞每天多達1,000,000處的分子損害。這些損害給DNA分子造成結構上的破壞,由此可大大的改變細胞閱讀信息和基因編碼的方式,其餘的損害引發在細胞基因體中的潛在有害突變,進而影響子細胞在進行有絲分裂後的存活。因此,DNA修復必須經常運作,以快速地改正DNA結構上的任何錯誤之處。當正常修復程序失效與細胞凋亡沒有發生,則不可回復的DNA損傷可能會發生,包含了雙股斷裂與DNA與DNA交互連結。(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來源:中國日報中國青年報知識分子微信公眾號果殼網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