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女性主義電影代表導演阿克曼離世

刊登於 2015-10-07

比利時導演香特爾·阿克曼(Chantal Akerman)。攝: Donald Weber/Getty Images
比利時導演香特爾·阿克曼(Chantal Akerman)。

女性主義電影和實驗電影的重要人物、比利時導演香特爾・阿克曼(Chantal Akerman)10月5日離世,享年65歲。阿克曼生於布魯塞爾,活躍於巴黎。她執導的電影長期關注女性的工作、愛情及慾望等,類型涉及紀錄片、音樂劇、日記。她的電影影響了包括吉史雲遜(Gus van Sant)、托迪希恩斯(Todd Haynes)和米高漢尼卡(Michael Haneke)在內的多名歐美先鋒導演。

1975年,時年25歲的阿克曼因《讓娜•迪爾曼》(Jeanne Dielman, 23 quai du Commerce, 1080 Bruxelles)一舉成名。電影時長3小時21分,講述了一名布魯塞爾中年寡婦的日常生活。影片拍攝僅歷時3天,使用了大量長鏡頭,在形式和內容上都極富革命性。這部電影也被紐約時報評價為「電影史上關於女性的第一部大師級作品」。

如果我因艱深而著稱,這只是因為我熱愛每一個瑣碎的日子並想要將其表現出來。而大部分人看電影只為逃避他們瑣碎的生活。

香特爾•阿克曼

阿克曼轉變了女性電影的視覺風格和敘事形式,她曾以多種形式嘗試美學上的自由表達。1976拍攝的《我,你,他,她》(Je, Tu, Il, Elle)中,阿克曼將她的生活和身體作為電影的主體;同年,她在紐約拍下了這座城市的私人城市圖景《家鄉的消息》(News from Home),片中的聲軌是阿克曼誦讀母親寫給她的信;1983年阿克曼拍攝紀錄片《有一天皮娜問我》(One Day Pina Asked),將舞蹈元素融入在影片中。

阿克曼的重要電影還包括《安娜的旅程》(Les Rendez-vous d’Anne,1979)、《朝朝暮暮》(Nuit et jour,1991)和《來自東方》(D’est,1993)、《迷惑》(La Captive,2000)。

阿克曼的遺作《No Home Movie》正在紐約影展展映,這部電影是關於二戰奧斯維辛集中營倖存者、阿克曼母親的散文錄影,8月時曾在盧卡諾影展(Locarno Film Festival)首映。阿克曼的朋友稱,她自去年母親死後一直情緒低落,近期曾在醫院接受抑鬱治療。法國世界報(Le Monde)稱阿克曼死於自殺,但消息並未得到確認。

15
15歲時,因為看到法國新浪潮電影代表尚盧高達(Jean-Luc Godard)的電影《Pierrot le fou》,阿克曼下決心拍電影。她曾在電影學校學習三個月,但隨後退學自學。

聲音

毫無疑問她是那一代歐洲最重要的導演。

影評人J. Hoberman將阿克曼與法國新浪潮電影代表尚盧高達(Jean-Luc Godard)和新德國電影代表法斯賓德(Rainer Werner Fassbinder)類比

《讓娜•迪爾曼》的創作衝動來自女權主義,但它超前的藝術觀念和激進的美學姿態卻遠遠超越了女權主義,從而成就了實驗電影中無法被忽略的里程碑。

豆瓣網友評價阿克曼的代表作《讓娜•迪爾曼》

來源:紐約客衛報紐約時報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