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中共印發統戰條例 留學人員列入對象

刊登於 2015-09-23

9月22日,中國首次發布《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工作條例(試行)》全文。攝 : Kevin Frayer/Getty
9月22日,中國首次發布《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工作條例(試行)》全文。

9月22日,中國官方媒體新華社授權發布了《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工作條例(試行)》(以下簡稱《條例》)全文。該條例已經於今年5月18日已正式施行,是中國共產黨關於統一戰線工作的第一部黨內法規。

根據條例,縣級以上地方黨委要設置統戰部,而省級黨委統戰部部長一般由同級黨委常委擔任。條例要求任務重的高等學校、科研院所黨委,應當設置統一戰線工作機構,也明确要求將統戰工作將納入領導幹部考核內容,將統戰知識納入國民教育內容。

在新公布的條例中,共有12類人被列為統一戰線的工作範圍和對象,分別是:

  • 民主黨派成員
  • 無黨派人士
  • 黨外知識分子
  • 少數民族人士
  • 宗教界人士
  • 非公有制經濟人士
  • 新的社會階層人士
  • 出國和歸國留學人員
  • 香港同胞、澳門同胞
  • 台灣同胞及其在大陸的親屬
  • 華僑、歸僑及僑眷
  • 其他需要聯繫和團結的人員

《條例》特別指出,「統一戰線工作對象為黨外人士,重點是其中的代表人士」。

統一戰線,武裝鬥爭,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戰勝敵人的三個法寶,三個主要的法寶。

毛澤東在《<共產黨人>發刊詞》中寫道(1939年10月)

中國共產黨的「統戰」歷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紀30年代。在1930年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後,中國共產黨也設立了類似機構,並於1938年中共六屆六中全會通過決議,在各級黨委之下設立統一戰線工作部。1944年,中共中央成立了城市工作部,並於1948年改名為「中央統一戰線工作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統戰一直是中國共產黨的重要工作之一。1949年以後,中國共產黨共召開過20次「全國統戰工作會議」,最後一次是在2006年召開。直到今年5月1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召開了第21次會議,並更名為「中央統戰工作會議」。

與中共元老鄧小平於1979年在第14次全國統戰會議上強調「最大的統一戰線問題,是台灣回歸祖國、同意祖國的問題」不同,習近平在這次會議中對涉及港澳、台灣及僑胞等大陸以外統戰工作的闡述並不多,在新華社通稿中,相關內容只有三行的一段話,即「習近平指出,隨着『一國兩制』深入實施、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我國國際地位顯著提高,大陸內和大陸外統一戰線兩個範圍聯盟中的成員流動更加頻繁、聯繫日趨緊密,要適應新形勢,切實做好港澳工作、對台工作、僑務工作。」

而本次會議的關注焦點被認為是習近平對統戰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將包括「留學人員」在內的「黨外知識分子」、「新媒體中的代表性人士」和「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特別是年輕一代」列為「重點團結對象」。

20+1
1949年後,中國共產黨共召開過20次「全國統戰工作會議」。其中1949至1959年召開過11次;1960至1970年召開過2次;其餘召開時間分別為1962年、1963年、1979年、1981年、1986年、1990年、1993年、2000年和2006年。直到2015年5月18日召開了「中央統戰工作會議」。

聲音

中共的政策是一貫的。可能在經濟政策方面會有一些變化,但是在社會制度方面、在對待人方面,我覺得政策是一貫的。當初(中國共產黨)是怎麼對待父輩的,我覺得現在會怎麼對待企業家和傳媒人等等。

作家、中國民主同盟成員章詒和(中國共產黨「反右」時期確定的「頭號大右派」、中國民主同盟領導人章伯鈞之女)

還不如把你們抓的人放幾個,那樣倒是給人感覺很有統戰的誠意。

歷史學者章立凡

統一戰線

統一戰線,簡稱「統戰」,起源於蘇聯創國者、蘇聯共產黨最高領導人列寧,其核心是共產黨在政治競爭中掌握「聯合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的原則。因此判斷「形勢」,區別敵我勢力消長,洞悉各方力量分布與態度,對統一戰線的實施極為重要。「統一戰線」學說最早出現在列寧的著作。列寧重視無產階級領導革命時,如何擴大己方陣營,鞏固革命成果,擊敗資產階級敵人的策略。「統一戰線」也用在國際政治的鬥爭中。蘇聯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都曾積極爭取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一同反對美國所代表的資本主義自由市場集團。此外,「統一戰線」一詞從國共鬥爭時代到今天的兩岸關係,也一直是常見用語。(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來源:人民日報新華社美國之音人民政協報北京青年報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