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李嘉誠罕見回應「撤資」批評:不寒而慄、深感遺憾

刊登於 2015-09-29

李嘉誠將名下公司全線撤出中國,引起大陸多家官媒爭論。攝 : Bobby Yip/REUTERS
李嘉誠將名下公司全線撤出中國,引起大陸多家官媒爭論。

最新動態

9月29日,李嘉誠透過其旗下的香港長江實業集團的官方網站發表聲明,回應此前中國官媒連續發文評論其「撤資」。他在聲明中表示,相關文章「文理扭曲,語調令人不寒而慄,深感遺憾。」

長和集團公共事務部又在聲明中就傳媒近期關注的幾個問題進行了回應。

聲明回應稱,「撤資」的指控「完全不成立」,在重組過程中,李嘉誠個人並沒有減少持股比例,也沒有從中套現,並聲稱集團將一如以往在全球,包括在內地尋找投資機會。

對於過去兩年減少內地房地產投資,聲明回應稱是由於部分內地城市出現供求失衡風險,但減少房地產投資不等於不投資,集團零售業在內地發展迅速,店舖比兩年前增加了77%。

聲明解釋了此前不做出回應的原因,當時正值國家主席習近平訪美前夕,不希望此事成為焦點,喧賓奪主,沖淡習近平訪美的重要訊息,引起商界和投資者不必要的顧慮。

對於「不愛國」的指控,聲明則列舉了李嘉誠創辦的基金會在中國文化、教育、醫療、扶貧等方面的大量投入,稱其對有利於中華民族的事業「宗旨不渝」。

在與中央的關係方面,聲明表示個別人士的言行不代表國家方向,也不相信文革式思維復甦。還表示「李先生對中國充滿信心,對習主席沉穩的領導能力深感佩服」。

30日,中國官方媒體《環球時報》發表社論,稱以李嘉誠的身份,回應一篇網絡文章「不太尋常」,顯示他重視大陸公眾對他的看法。

社論指出,大陸對李嘉誠新的輿論面貌並非敵視,而是一個「去神化」的過程,大陸人現在更傾向於把李嘉誠看作「逐利第一」的商人,而非「愛國愛港的楷模」。社論強調,「內地公眾對此已經適應,也許他(李嘉誠)本人也有必要適應」。

────────────────────

事件回顧

香港首富李嘉誠引發的撤資爭議,近期在大陸持續發酵。繼新華社旗下「瞭望智庫」稱「別讓李嘉誠跑了」、《證券時報》回應稱「讓李嘉誠大大方方走,天塌不下來」後,《人民日報》公眾微信號也於9月20日加入討論,稱對於李嘉誠撤資,「與其輓留不如目送」。

合作時借權力,賣出時說市場,似乎雙重標準,讓人難以淡定。

國資委商業科技質量中心研究員羅天昊在「瞭望智庫」發布的文章中稱

9月12日,「瞭望智庫」在其微信公眾號發表《別讓李嘉誠跑了》一文。文章稱,按商業邏輯,李嘉誠想去哪裏就去哪裏;但他近20年從地產、港口等中國最不市場化的產業積累財富,不是純粹的商業成功,而是得益於權力的扶持。

因此,文章認為,李嘉誠選擇在中國經濟遭遇危機的敏感時刻撤資,是道義失守的表現。文章呼籲,在完成回報窮人、穩定香港、多做慈善這三大使命前,李嘉誠不宜「一走了之」。

由於「瞭望智庫」具有官方背景,此文發出後隨即引起軒然大波。9月13日,李嘉誠旗下長和集團發表聲明,稱集團沒有撤資,有買有賣是正常商業行為。同日,瞭望智庫亦從所有平台撤下此文。有媒體引述知情人士表示,文章只是新人編輯的無意之選,背後沒有太多考慮。

資本的本性就是逐利而動,市場的規則就是遵守法治,只要在法治框架內,資本享有來去自由的權利。

評論員李克濟在《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發表的文章中稱

然而,事件並沒有到此為止。9月15日,中證監旗下的《證券時報》發文「挺李」,認為強留一個李嘉誠,打擊的是更多企業的信心。次日,國家發改委副主任連維良也回應了關於李嘉誠撤資的提問,稱「要形成更加法制化、更加國際化的營商環境」。

時隔近10日,大陸官方媒體《人民日報》也通過微信公眾號發聲。一篇署名為李克濟的文章指出,「李嘉誠不宜想走就走」的觀點,即使在道德上有正當性,在道理上也說不通,更與法治精神相悖。文章又指,中國要做的不是「自降身份的輓留」,而是把國家建設得更好,讓「今天的離開」成為「明天的遺憾」。

但當天的《人民日報》報紙及網站上,並沒有出現這篇文章。

對於資本的跨境流動,專業媒體《第一財經日報》也於22日發表社論,呼籲外界理性看待。文章認為,資本沒有國界,撤資也沒有看空「母國」的意味,不應苛責李嘉誠為什麼不留下,而應反思中國經濟政策是否出現問題。文章呼籲,對於像李嘉誠一樣的商人,「越尊重他們離去的自由,才越可能吸引更多外商」。

3
自今年9月完成最新一輪重組後,李嘉誠「長和系」在香港註冊的上市公司僅剩3間地產信託公司:置富信託(778)、泓富產業(808)、匯賢(87001),其他主要上市公司全部遷冊海外。

聲音

香港前十名的商業大家族,過半從事地產行業,可見,其財富的來源,並非為香港創造了真實的財富,而是部分建立在權力經濟,土地經濟之上。

國資委商業科技質量中心研究員羅天昊在「瞭望智庫」發布的文章中稱

房地產業與公權力關係特殊人皆盡知,但客觀地說責任不全在企業,企業如果有違法應該嚴肅執行法律,而不是不讓人走那麼簡單。

證券時報記者黃小鵬

在中國宏觀經濟風雲飄搖、香港時局動蕩的時刻,李嘉誠的撤資遷冊動作實在太過醒目,而他敢於冒天下之大不韙,依然我行我素,展現出「超人」過人的商業毅力和決策力,也許只有將之放置於歷史的長河中,才能讀懂這位年近9旬老人的行為邏輯。

財經作家吳曉波

李嘉誠

香港企業家,出生於廣東潮州,現擔任長江實業集團董事局主席,是香港、大中華地區首富,綽號「李超人」,旗下公司經營範圍包括房地產、能源業、網路業、電訊業以及傳媒業。1940年,12歲的李嘉誠逃難到香港,開始了白手起家的歷程,他創立的企業長江集團已成為香港最大的企業。1989年北京六四事件後,外資大批撤離中國,李嘉誠反而大舉投資中國,成為香港在中國大陸的最大投資者。 (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來源:人民日報微信號第一財經日報BBC中文網刺猬公社證券時報DBC數碼電台澎湃新聞網易新聞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