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電子教學真的有助於提高學生成績嗎?

刊登於 2015-09-22

經合組織(OECD)研究調查指,電腦無法改善學生成績。GETTY
經合組織(OECD)研究調查指,電腦無法改善學生成績。

當今世界,教育信息化已成為普遍趨勢。隨着各國紛紛加強對教育領域信息及通訊技術(ICT)的投入,用電腦、網絡及各種智能流動設備「武裝」學生,學生們的學習效果是否真的有所提升?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簡稱經合組織)近日公布的一項報告指出,學生在校使用電腦時間愈長,成績並不一定愈好;當使用電腦超過一定時間後,更加可能帶來愈來愈低的分數。

如果看一下在國際測試中表現最好的教育體系,比如東亞國家,就會發現這些國家在課堂上運用電腦等高科技教學方面非常謹慎。

經合組織教育主任 Andreas Schleicher 對 BBC 說

經合組織發布了名為《學生、電腦與學習》的報告,對全球不同國家校園電腦普及率、學生在校電腦使用情況,以及電腦對學習效果的影響等進行了跨區域比較。報告指出,經合組織成員國內的15歲以下學生,2012年有96%能在家使用電腦,但只有72%能在學校使用。電腦使用與學生在 Pisa 測試(一項國際測試)中的成績也不成正比,而是呈倒 U 曲線,中度使用比不使用的成績好,頻繁使用者的成績則又較差。

經合組織教育主任 Andreas Schleicher 表示,學校的技術裝備帶來了太多「虛假的希望」;而數據顯示,那些學生普遍在校使用電腦的國家,其學生在 Pisa 閱讀測試中的成績於2010至2012年間出現下滑。反而是學生較少在校使用電腦的亞洲地區,如香港、上海、韓國等,學生在相關測試中的表現更佳。

報告分析,這可能是因為電腦阻礙了師生互動,也可能是因為缺少良好的教學方法,以致於無法充分發揮技術的作用。對於後者,報告認為再好的技術也幫不了糟糕的教學,學校仍需在教學方法上多下功夫。

香港中學校長會主席李雪英認為,香港學生閱讀及數學成績好於歐洲學生可能有其他原因,例如學校重視相關培訓、鼓勵學生多做練習題等,而學校已普遍設有電腦課。香港教育局也回應稱,教學應適時使用科技,但資訊科技使用時長不等於成效高,還要視乎學生是否做有意義的學習活動。

11
經合組織報告指出,香港學生周一到周五平均每日在校外上網111分鐘,在校內則僅上網11分鐘,校內上網時間受到了教育界人士的質疑。

聲音

當人們說為學校花在技術上的錢實在太多了,我的反應是「胡說八道」。我們需要的是更多的錢,更多的投入。

英國倫敦 Ardleigh Green 小學首席教師 John Morris

這份報告最令人失望的發現是,科技在縮小不同學生能力差距方面的作用微乎其微。比起提供高科技裝備,確保他們達到閱讀及數學的基礎水平,似乎更能在數字世界為他們創造平等的機會。

經合組織

電子教學增強師生互動及為學生制訂較個人化學習……不少人以手機閱讀資料和看電子書籍,科技不全然令人減少閱讀。

鳳溪第一中學校監馬紹良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

是全球34個市場經濟國家組成的政府間國際組織,總部設在巴黎米埃特堡。組織前身是1947年由美國和加拿大發起、成立於1948年的歐洲經濟合作組織(OEEC),該組織成立的目的是幫助執行致力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歐洲重建的馬歇爾計劃。後來其成員國逐漸擴展到非歐洲國家,並於1961年改名為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宗旨是幫助各成員國家的政府實現可持續性經濟增長和就業、令成員國生活水準上升、保持金融穩定等。該成員以發達國家為主,與港台及大陸等則建立了非成員合作關係。 (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來源:經合組織報告BBC明報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