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攝影人寫攝影

刊登於 2015-09-04

#影像

攝:Albert Courand/AFP

承蒙端傳媒的邀請撰寫一下自己對攝影文化的看法,正躊躇著該寫什麼樣的題材時,忽發醒起自己以攝影師身分發表文章都已好些日子,叫我疑惑的是經過這些年來像我這種「素人」(即不是以學者立場自居)身分去發表自己的攝影觀點的攝影人,到現在還是鳳毛麟角。

以「博歷」來算自己其實都算得上資深罷,我早期的「博客」建立於上世紀九十年代末,當時甚至在沒有什麼「博客」的概念,都是在自己架設的網站裏張貼些文章,迫著我要去學習那些磨人的html語言。那個所謂「博客」沒有留言功能,沒有轉載捷徑,也不知點擊率如何,當然“like”也是欠奉,跟當今強調分享的想法截然不同。

寫文章的目的也實在單純得可以,當時剛從大學畢業,一直沒能遇上能啟迪交流的同好,腦袋裏充斥著很多想法和疑惑,尤其碰上當時嶄新的互聯網平臺和數碼圖像科技躍進對攝影媒體的衝擊,好些具爭議性的新議題都跑了出來,縱然清楚自己文筆簡陋拙劣,也不忌憚去筆耕一下,因為發覺寫文章是我唯一可以疏理一下思考的方法,可以看成跟自己的一番對話,作為soul searching的手段也不錯,我甚至會覺得有助於自己的攝影創作,這樣下來就變成了一種習慣。

攝影師惜字如金,不愛寫文章看來是頗為典型(除卻是那些文字工作者、作家詩人出身的攝影師),其實根本性問題攝影師會覺得幹嗎要費心去寫文章?從事影像創作的工作者,有不多不少的程度上對文字有著一定程度的抗拒,其一當然是是語言系統不同,語境也不同,美國古早的紀實攝影師Lewis Hine也說過:「如果我能用文字交待故事,幹嗎要拿起照相機?」

當然不是所有攝影師都不好文字創作,相信大家比較多讀到的是那些具有自傳成分的散文作品,這類型的出版尤以知名日本攝影師出版的最多,近年也很多中譯本在市面流通,大多內容是以攝影家自身創作經驗出發,回顧性質居多,少不免會有種「講古佬」的心態,讀者也有著追星成分,甚至以秘笈來看待,希望從心儀的攝影家口中獲得一招半式,只有少數如中平卓馬等攝影家的文章是比較從理論基礎或批判角度去出發。 想讀由攝影師所寫有分量的批判性文章,比較好找的還是在美國,六十年代當代藝壇產生了好一批稱為“artist-critics”的群體,他們在理論學者和實踐者兩個角色間游走,尤其那一群左翼思想攝影師如Martha Rosler或Allan Sekula,源于當年簡約主義藝術抬頭,沒有理論背後支援去闡釋作品,觀眾是難以解讀和感受。又例如美國七十年代「新地志」攝影主義(New Topographics)中的一員,著名攝影師Robert Adams寫過好幾本書,不少有其真知灼見,他的本科是英語博士,攝影人中鮮有如駕馭文字能力,所以他書中的文字很精煉,可讀性甚高,剛在上年作古不久的,還有在該攝影主義的同儕,以拍攝冷漠無菌式的工業建築馳名的Lewis Baltz,也發表過不少文章和出版文集,有趣的是在他執起筆的時候,已是他八十年代移居歐洲後的事,離開了滋養自己創作的出生地美國,早期文章甚至都是在歐洲發表,或許可能由於能維持著這種抽離或距離,才可以更暢所欲言,又或是論點可以來得更中肯。這種抽離也許能解釋為什麼攝影師不好談論攝影觀,或許害怕難免會墮入自己右手打左邊嘴巴的圈套,自己變成自己批判的對像,怕說得太多反而窒礙自己創作,自討苦吃。

當博客文化興起初期,我還記得不少攝影師都架記了自己的個人博客網頁,如美國當代紀實攝影師Alec Soth等,成為一時之風,一方面是體現互聯網賦權的特色,以往​​評論作者壟斷了的印刷媒體的話語權一時間下放了。不少攝影師的博客文章不是單純更新一下近況,閒話家常那麼簡單,而是對一些當代攝影文化、近期的攝影展覽或攝影集等等表達一些比較深化的看法,可以想像他們倒要花時間在鍵盤前琢磨一番,攝影計畫本身是一樣很困身的事情,再預留時間寫文章,現實一點的說法是並不見得化算,因為這些文章不會為自己的作品增值,如果不是他們本身在學院有擔任教席,或說得誇張點有種要啟迪後來者的使命,看不出要在自己忙翻了的攝影日程中去為此再去搜索枯腸。

現在我曾經訂閱的攝影師博客名單,大多幾乎都已封筆了,或轉戰Twitter、臉書等平台,以維持人氣度而言這些平台都是小成本(心力的付出)效益大,我也明白今天這篇文章能面向觀眾群會比以往那個無名網站要大得多,也就是所謂“reach”,可我是懷念以前那種自己文字不知道有沒有讀者的患得患失心情,提過寫文章作為跟自己對話的想法,其實跟傳奇爵士樂手Bill Evans那張經典之作《Conversations with Myself》同出一轍,碟中音樂裏的鋼琴全由他自己獨奏,再混錄在一起造成相互伴奏的效果;攝影師去寫文章,也許可借鑒這種心態,來完善自己的世界觀,只不過那兩條鋼琴音軌,變作了文字和影像而已。

要補充一句:那是張精彩絕倫的唱片。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