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中國在非洲建「中國城」被指殖民侵略

刊登於 2015-08-25

一名建築工人在肯尼亞首都內羅畢地盤工作。攝: Thomas Mukoya/REUTERS
一名建築工人在肯尼亞首都內羅畢地盤工作。

8月16日,Quartz 網站刊登了一篇專題報導,指出隨着近年中國對非洲的基礎建設項目持續投資,在非洲出現了不少與中國城市規劃、建築風格一模一樣的「非洲中國城」。在荷蘭工作的傳媒人 Michiel Hulsof 和在上海工作的建築師 Daan Roggeven 於2013年開始走訪非洲6個城市,考察當地在中國投資之下的城鎮化發展,並研究中國式城市規劃是否適合非洲,將研究成果寫成報告《Facing East: Chinese Urbanism in Africa》。

總體來說,中國和非洲的政治與經濟現實有太大的分別,不能應用直接複製的方式⋯⋯不過,也不能就此說中國城市化模式在非洲不能成立,它有時候可以,有些時候則不能,應因個別情況而定。

《Facing East: Chinese Urbanism in Africa》報告負責人之一 Daan Roggeven

近年,中國加強對非洲國家的經貿及基建投資,主導了不少非洲城市的現代化規劃工程;而在文化方面,非洲很多地區都可以收看到中國中央電視台(CCTV)的節目,不少非洲大城市也開設了孔子學院,學習普通話和中文的非洲人數持續上升。很多評論者因此批評中國正在透過經貿和文化手段,實行對非洲的殖民侵略。

Hulsof 及 Roggeven 每到一地都會設定一個不同的研究題目,例如在肯雅首都奈羅比(Nairobi)考察公共房屋規劃、在埃塞俄比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Addis Ababa)考察中資基建規劃、在尼日利亞的拉各斯(Lagos)考察特別經濟區等。

Roggeven 形容,「我們都聽說過中國的城鎮現代化過程,僅用短短的一代人時間,不少中國地區就從鄉鎮農村過渡到城鎮社會⋯⋯如今,非洲正在開始的城市現代化步伐,似乎跟30年前的中國有同樣的速度,但過程並沒有組織」。他又提到,目前非洲不少大城市的外圍規劃,完全跟中國城市的格局一模一樣,在於奈羅比的城市邊緣開車會發現,「從工地、道路舖設,以至於交通擠塞的情況和路邊臨立的傢俱、食品廣告牌,都讓人以為自己正置身於一個中國城市」。

中國工人在肯雅一個地盤監察工程進度。攝: Simon Maina/AFP
中國工人在肯雅一個地盤監察工程進度。

從 Hulsof 和 Roggeven 拍攝的照片看來,除了宏觀的城市規劃,「中國風格」也已經滲透到非洲人的日常生活,比如公共屋邨建築的外觀及排列特點,建築內部附以簡體字說明的電器開關,以至街上隨處可見的「中國民工風格」自行車等。

Hulsof 和 Roggeven 也觀察到,巴西、印度等國也開始加強對非洲的投資。布魯金斯研究所(Brookings Institute)非洲問題高級研究員 Amadou Sy 近日甚至撰文表示,隨着中國大陸經濟成長走弱,「非洲國家應該開始把更多的賭注押在印度上」。

而從前專注於對非洲人道救援、經濟資助的歐美西方國家也開始傚法中國的基建投資策略,他們估計,在非洲可能出現更多完全複製外來風格、與當地顯得格格不入的「外國城」,這將意味着各國在非州的投資戰會愈來愈激烈。

750
中信銀行在安哥拉城市凱蘭巴(Kilamba)建設新城市,包括了750棟相同樣式的8層住宅,目標容納50萬居民。

聲音

引中國經濟成長放緩,肯定會影響中國對非洲的投資政策,不過對非洲來說,盡頭已見到曙光,就是印度目前正加強與非洲的貿易,而其國內經濟增長也強勁,非洲國家應該開始把更多的賭注押在印度上。

布魯金斯研究所非洲問題高級研究員 Amadou Sy

中非關係

伴隨第三屆中非合作論壇的開幕,中國與非洲各國的合作日漸深入,已經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矚目。正面評價表示,許多非洲地區的基礎建設都是中國贊助建造,並能快速完成,而西方國家的建設速度則相對緩慢。此外,中國在非洲投資巨大,創造了大量工作機會,也給予了多種優惠的貸款。而負面評價認為,包括《亞洲時報》稱,中國為了保障自身的石油安全及其他利益,對西方所普遍關注的非洲人權問題視而不見,認為這是一種新殖民主義(neo-colonialism)。(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來源:QuartzStorefront for Art and ArchitectureBrookings Institute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