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回應示威,伊拉克總理公布改革方案

刊登於 2015-08-10

伊拉克民眾連續幾星期走上街頭要求改革。 攝:Ahmad Mousa/REUTERS
伊拉克民眾連續幾星期走上街頭要求改革。

儘管伊拉克近日正遭受熱浪侵襲,部分地區甚至錄得攝氏51度高溫,但這並無妨民眾幾星期以來持續走上街頭抗議,要求政府出台政治改革方案,打擊貪污問題,提供施政效率等。伊拉克總理阿巴迪(Haider al-Abadi)終於回應民眾訴求,在8月9日公布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將交由議會審議。

改革措施除了針對政府官員貪污問題,也計劃削減官員日常開支,增加國家安全預算,更讓人關注的,是計劃通過簡化「共同執政體制」,減少政府內部因政黨或宗教派系矛盾而產生的鬥爭。

阿巴迪應該採取更嚴厲的措施打擊官員貪污問題,而政治任命也不應該再考慮政黨或宗教派別,而應該以能力作指標。

什葉派穆斯林領袖西斯塔尼(Ayatollah Ali al-Sistani)

伊拉克戰後首屆正式政府自2006年成立以來,一直沿用「共同執政體制」,三名副總統有兩位什葉派、一位遜尼派,而三名副總理則分別來自什葉派、遜尼派和庫爾德族。這種體制的原意是避免國家政策和資源分配一面倒傾向某一教派,引發教派衝突。在薩達姆·侯賽因(Saddam Hussein)執政年代,執政伊拉克復興黨來自遜尼派,遜尼派因而成為「特權分子」,相反佔人口多數的什葉派長期遭受壓迫,兩派持續發生暴力衝突。

然而,「共同執政體制」實行以來,不少評論認為體制反而令政府內部矛盾加劇,而過份執着於平衡政黨或宗教派別也導致不少無能、腐敗的政客獲得任命。阿巴迪提出的改革方案,準備精簡副總統、副總理編制,並取消按宗教派別或政黨作為任命高級官員的指標。不過也有評論擔心,摒棄「共同執政體制」有機會讓類似薩達姆年代的一派獨大情況重現,評論形容相關改革處於兩難局面,必須小心處理。

改革方案另一個重點是增加國家安全開支,包括內政、國防兩個部門的預算。分析認為,阿巴迪希望重新調配國家資源,以加強打擊境內極端伊斯蘭武裝組織「伊斯蘭國」,並配合以美國為首的聯軍行動。「伊斯蘭國」包括不少伊拉克遜尼派成員,其中不少來自於從前的薩達姆復興黨政權。這批復興黨員統治伊拉克期間累積了專業的行政、財政管理和武裝訓練經驗。分析指,「伊斯蘭國」成立剛逾一年就擁有準國家規模,擅長在黑市買賣石油、文物累積財富,正是這批伊拉克復興黨員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3
伊拉克現在有3名副總統,其中兩名是什葉派,一位遜尼派;還有3名副總理,分別來自什葉派、遜尼派和庫爾德族。

聲音

改革方案都是好的建議,但必須先經過伊拉克法律認可,否則由總理單方提出的改革,有機會演變成又一個獨裁政府。

伊拉克庫爾德族議員Zana Rosta’ee

伊拉克政府在打擊遜尼派「伊斯蘭國」的工作上,最重要的是說服本國內的遜尼派教徒,讓他們理解打擊「伊斯蘭國」也合符他們的利益。

伊拉克美國大學(The American University of Iraq)區域及國際關係學者Ahmed Ali

依我所見,伊拉克民眾對統治階級的不滿正在持續加深,可能,我們正在見證「後2003年伊拉克戰爭」政權步向終結。

國際危機組織伊拉克分析員Maria Fantappie

伊拉克復興黨政權(1968-2003)

伊拉克復興黨政權指的是1968年至2003年期間統治伊拉克的政權,這一政權使用的國號為伊拉克共和國。薩達姆·侯賽因成為獨裁者之後,也被稱為薩達姆政權。伊拉克復興黨是這一時期的唯一合法執政黨。該黨執政期間是伊拉克經濟的迅速騰飛時期,然而執政後期,因受到諸多外界因素和內部政治因素的影響,伊拉克不論在社會、政治還是經濟等方面都停滯不前。2003年,美國等西方各國聯軍發動伊拉克戰爭,推翻了薩達姆政權。4月21日,聯盟駐伊拉克臨時管理當局在巴格達成立,標誌着復興黨政權的覆滅。(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來源:BBC中文紐約時報Yahoo!新聞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