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搭車機器人費城「遇難」,用Twitter與人類告別

刊登於 2015-08-05

搭車機器人費城「遇難」,用 Twitter 與人類告別。圖為来自加拿大的 hitchBOT 機器人。攝 : Kenneth Armstrong/REUTERS
搭車機器人費城「遇難」,用 Twitter 與人類告別。圖為来自加拿大的 hitchBOT 機器人。

HitchBOT 是由麥克馬斯特大學(McMaster University)的 David Smith 博士和瑞爾森大學(Ryerson University)的 Frauke Zeller 博士共同研發的旅行機器人,與一個六歲孩子差不多高。

HitchBOT 可以拍照,但無法獨立行走,只能借助「搭便車」到達下一個地點。HitchBOT 能通過語音識別系統和機載聊天功能與司機聊天,它的名字就來自「hitchhike(搭便車) robot」,開發者希望人們通過幫它完成旅行計劃,增加對機器人的信任。

2014年7月17日,開發者將 hitchBOT 放在加拿大東部哈利法克斯市(Halifax)的路邊,獨自旅行就此開始。HitchBOT 可以做出「搭便車」手勢,以便更容易被司機發現和理解。它隨身攜帶了各個國家的旅行清單,人們可以通過指引將它送到下一個目的地。就這樣,它先自東向西橫越了加拿大,又越洋暢遊了德國和荷蘭。每到一處,都會與那裏的人們合影留念,然後上傳到 Twitter、Instagram 和 Facebook 上。越來越多人也通過網絡平台認識了 hitchBOT,並成為追隨者。

然而,遺憾的事情發生了。

哦,天啊,我的身體被破壞了。我要先回家和我的朋友們待在一起。有時候做個好機器人也是會遇到壞事的。 我的行程要暫時結束,不過我還是熱愛人類的。謝謝朋友們。

HitchBOT的最後兩條Twitter

今年7月16日,hitchBOT抵達美國。按照清單上的行程,它將到紐約時代廣場看夜景,到華盛頓與林肯雕像「擺pose」,到新奧爾良聽爵士樂等等。然而8月1日,hitchBOT 在費城街頭被發現,雙臂已被扯下,頭部丟失。HitchBOT 被人肢解了!

項目發起人表示,hitchBOT 遭到的破壞無法修復,但他們不打算調查「兇手」的身份,而將就這個問題繼續探索人類如何與機器人相處。事發現場的閉路電視影像顯示,對 hitchBOT 施暴的是一名青年男子,穿着一件明尼蘇達維京人(美國職業橄欖球隊)四分衛 Randall Cunningham 的12號隊服。

102
HitchBOT 在 Instagram 上發布了102組旅程照片,獲得2萬餘人關注。

聲音

我不是愛生氣的人,但這件事真的讓我很憤怒。這是美國的恥辱。

Instagram網友@ignorant_tryst

我們在佛羅里達州等你,我想告訴你這個國家最古老的城市建於1565年。我想向你展示這裏的歷史。

Instagram網友@dabduchess420

我代表所有賓夕法尼亞州人,從內心深處表達歉意。

Facebook網友Tony Filippi

機器人三定律

由著名美國科幻作家艾薩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在科幻短篇小說《我,機器人》(I,Robot)中提出。第一定律: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因不作為而使人類受到傷害;第二定律:除非違背第一定律,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第三定律:在不違背第一及第二定律下,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來源:科技新報愛範兒果殼網神機營(微信公眾號)YouTube視頻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