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

小鎮貴嶼:從世界垃圾場變成國貨垃圾場

刊登於 2015-08-06

#影像

綠色的電路板、銀色的電腦主機、彩色的手機殼,佔據了廣東省汕頭市的貴嶼鎮的每個角落。路透社攝影記者蕭文超(Tyrone Siu)於本年六月隻身前往貴嶼採訪。環保團體綠色和平在十年前發表的研究指貴嶼的電子垃圾來自美國、日本等地,十年過去,記者從商人得知原來現在大多數貴嶼的垃圾都是中國製造。貴嶼由世界的垃圾場變成國貨垃圾場,商人不諱言:「單單處理國內的電子廢物已足夠,這裏根本容不下國外的垃圾。」

工人用簡陋的方法來提取電子垃圾的晶片,最常見的是用火燒熔電子產品的塑膠外殼,再提取晶片。這種提取方法令貴嶼的空氣瀰漫著難聞的燒塑膠味道,空氣和水源被回收場的垃圾嚴重污染。貴嶼所屬的潮陽區最近的統計指,貴嶼有逾5,000間電子垃圾及塑膠拆解回收場,鎮中有約13萬居民,其中六萬人從事回收業,每年拆解的垃圾超過100萬噸。

回收場的工業煙囪旁仍住著民工,他們的家有草地、亦有養牛。記者和他們談及污染問題,他們坦言不會喝工場附近的河水,食水都要往鎮上買。記者憶述數年前記者往當地採訪時,大部份分民工仍是貴嶼人,但現在大多數都是外省來貴嶼打工的,因為很多貴嶼人早已憑回收業賺得盤滿缽門,遷出被污染的老家。

當地商人對於記者和媒體都非常敏感,有商人坦言媒體的報導令他生意受損。記者出發前知悉一名外籍攝記數月前到貴嶼拍攝時曾被工人推撞,他笑言:「或許外籍人士的樣貌比較容易分辨,所以那位攝記才會遇襲。這次我到貴嶼採訪沒有受襲,只有幾位當地商人在我拍攝時走近和包圍我。他們問我從何來,又問我是否正在採訪等等。」

記者稱,汕頭政府近年在貴嶼設立工業園並收緊環境管制,但不少商人為了利益,拒絕搬進工業園。記者目睹一個違規垃圾散貨場,商人用大型貨櫃車運載電子垃圾,民工在「散貨場」上尋寶,再把垃圾運往回收場加工。他說該非法散貨場與公安局相距不遠,但卻無人執法。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