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大陸深度

專訪法律學者張湖月:當中國式監管遇到互聯網巨頭,揭露出體制什麼樣的問題?

2020至2022年的「監管風暴」與其說是政府強勢的表現,不如說是制度失靈的體現。

香港大學法學院副教授、黃乾亨中國法研究中心主任張湖月。攝:林振東/端傳媒

香港大學法學院副教授、黃乾亨中國法研究中心主任張湖月。攝:林振東/端傳媒

特約撰稿人 艾迪 端傳媒記者 田葉 發自新加坡

刊登於 2024-05-10

#中國互聯網企業#中國監管#互聯網巨頭#螞蟻集團#中國政治#中國經濟

在疫情封控解除後的第二年,中國經濟增長面臨各種問題,從地緣政治緊張、外商投資減弱,到政府負債增加、產業發展疲軟、房地產危機、青年失業率高企等一連串問題。當中,佔比中國GDP近40%的數字經濟亦大不如前,很大程度與2020-2022年刮起的一場監管風暴有關。

這場中國政府針對本國互聯網巨頭的監管運動從2020年底開始,首先是史上融資最高、募資超340億美元的螞蟻集團滬港上市計劃被叫停。到聖誕節前夕,阿里巴巴又接受反壟斷調查,股價大跌13%。翌年4月,阿里因違反《反壟斷法》,遭創紀錄罰款27.8億美元。到2021年7月,中國網約車巨頭滴滴出行在美上市後,遭中國網信辦作網絡安全審查,其後 APP 下架,同年底宣布將從美國退市。監管風暴一路蔓延,更席捲教培、遊戲等行業,產生巨大衝擊。

到2022年3至4月,在股市拋售潮下中央終於釋出信號,要求保持資本市場「平穩運行」,並就平台治理、房地產和中概股等给出正面政策風向。其後監管從運動模式轉向常態化監管,一場歷時18個月的監管風暴暫告一段落。然而震動已經造成,互聯網大廠重組業務,裁員不斷,市場仍心有餘悸,如今中國科技巨頭的市值比三年前的頂峰下跌75%。

我們應如何理解這場已然停息但仍未遠去的監管風暴?這場監管運動造成什麼深遠影響?又怎樣揭示中國政治經濟體制的深層次矛盾?這些問題都在香港大學法學院副教授、黃乾亨中國法研究中心主任張湖月2024年3月在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新書《走鋼絲:中國如何監管科技巨頭並治理經濟》(High Wire: How China Regulates Big Tech and Governs Its Economy)有深入的解答。在書中,張湖月提出「動態金字塔模型」(dynamic pyramid model),藉考察政策制定者、監管部門、科技公司和平台參與者的動機、行動和互動,探討中國特色監管體制的牢固層級、動盪過程和脆弱結果。

High Wire: How China Regulates Big Tech and Governs Its Economy

作者:Angela Huyue Zhang
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出版日期:2024年4月

端傳媒就此專訪張湖月,她帶我們復盤螞蟻事件和滴滴事件,討論最高領導層和監管部門的互動、不同監管部門的張力如何導致種種監管的反效果,並分析中國的人工智能監管、香港在中國監管形勢下的有限紅利,由此透視中國政商關係的博弈,並剖析中國政治經濟制度的深層次問題。

張湖月指出,中國向上負責的政治制度導致監管部門缺乏獨立性和自主性,陷入管太少和管太多的循環,一切端看政治風向和自身的部門利益,帶來種種反效果。她認為,2020至2022年的監管風暴與其說是政府強勢的表現,不如說是制度失靈的體現。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