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哈馬斯戰爭國際深度

以色列的巴勒斯坦人生存狀況:被困住的少數族裔,永恆的「內部敵人」

如今仍然生活在以色列境內,有以色列國籍的巴勒斯坦人,雖然擁有國籍,卻無法像以色列猶太人一樣被政權平等對待。

2024年4月8日,耶路撒冷,巴勒斯坦人在市集購物,準備迎接開齋節。攝:Mostafa Alkharouf/Anadolu via Getty Images

2024年4月8日,耶路撒冷,巴勒斯坦人在市集購物,準備迎接開齋節。攝:Mostafa Alkharouf/Anadolu via Getty Images

特約撰稿人 孫謙 發自耶路撒冷

刊登於 2024-04-13

#以色列-哈馬斯戰爭#巴勒斯坦#以色列

【導語】在二戰之後,沒有任何一場衝突像巴以衝突一樣,長久地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 而談到巴勒斯坦人,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居住在如今狀況慘烈的加沙地帶,以及約旦河西岸的人們;其次是大量流亡在其他國家的巴勒斯坦難民,而現在仍然生活在以色列境內,有以色列國籍的巴勒斯坦人,卻往往被人所遺忘。他們被人類學家稱作是「被困住的少數族裔」(trapped minority):這些無法建立屬於自己國家的巴勒斯坦人生活在以色列,雖然擁有國籍,卻無法像以色列猶太人一樣被政權平等對待。

10月7日哈以戰爭爆發後,以色列的巴勒斯坦人,各項公民權利尤其是言論自由受到極大限制,無法抗議遊行,甚至在社交媒體上發聲也會引火上身。長久以來的二等公民身份,在戰爭語境下變得更加屈辱甚至危險:在加沙之後,會不會輪到的就是他們了呢?

現在幾乎沒什麼遊客的圓頂清真寺。圖:作者提供
現在幾乎沒什麼遊客的圓頂清真寺。圖:作者提供

耶路撒冷:不相交的平行線

初春的聖城耶路撒冷還有些冷,但天氣晴好的時候,溫度頗為舒適,在人口稠密的街區,熙熙攘攘、人頭攢動,似乎看不出這是一個正在經歷戰爭的國家。而在70多公里外的加沙地帶,已有三萬餘人喪生在以色列國防軍的炮火之下。

在老城北側的入口大馬士革門(Damascus Gate),城門內就是老城四個城區之一的穆斯林區,城門外則是耶路撒冷的阿拉伯人聚集區之一。耶路撒冷如今鮮少遊客,在大馬士革門進進出出的大多是以色列的阿拉伯居民,但在城門處荷槍實彈把手城門的,都是以色列的軍隊。

本地人告訴我說,自戰爭開始,大馬士革門的警衛增加了不少。他們大約十八九歲的年紀,大抵是還在服兵役,彼此隔着一段距離喊話,響亮的希伯來語越過來往人群的頭頂。穿城門而過的人們,三三倆倆,說着阿拉伯語。守衛者和被守衛者們,沒有任何言語的交換,甚至沒有任何的目光接觸,像兩條並行流淌的溪水,互不相交。

這一幕將以色列的猶太人和巴勒斯坦人共同生活的狀況展現得頗為形象。75年來,擁有以色列國籍的猶太人和巴勒斯坦人一直保持着脆弱的共存關係。他們說着不同的語言,看不同的新聞;他們對於同一段歷史有截然不同的記憶,甚至存在根本性的衝突:1948年是猶太人的建國之年,卻是巴勒斯坦人的「Nakba」(阿拉伯語「災難之意」),在這場浩劫中,有70到80萬巴勒斯坦人被驅逐離開故土。除去個別混居的城市,猶太人和巴勒斯坦人大多居住在不同的城市;猶太人孩子多數去猶太學校接受教育,而巴勒斯坦人的孩子則去阿拉伯學校。他們或許在大學和公司一同學習和工作,卻甚少深入了解對方的生活,跨種族的婚姻更是少之又少。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