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電影

《人海同遊》導演蔡杰專訪:廣東人視角中親密而疏離的香港

由廣東從化到油麻地果欄,這是一個跨越粵港的家庭故事。

《人海同遊》導演蔡杰。攝:Ryan Lai/端傳媒

《人海同遊》導演蔡杰。攝:Ryan Lai/端傳媒

特約撰稿人 馮兆音

刊登於 2024-04-08

#華語電影#廣東話#電影配樂#粵語

【記者按】被譽為「廣東新浪潮」的電影《人海同遊》(英文片名為「Borrowed Time」)近期登上多個國際影展,在釜山、平遙、哥德堡等地收穫了良好的口碑。有的影評形容這部聚焦粵港的電影像一篇含蓄雋永的抒情詩,而攝影則如印象派繪畫,對光影與色溫極致敏感。

《人海同遊》最近入選香港國際電影節,首次在香港展映。導演蔡杰在Facebook上寫道:「這部電影終於回到它的生發之地。」

今年一月,蔡杰與合作夥伴帶著《人海同遊》到荷蘭參加鹿特丹國際電影節,期間接受了端傳媒的採訪。片如其人,蔡杰的談吐穩重而真摯。《人海同遊》是這位年輕導演的首部劇情片,他對端傳媒說,創作的初衷是想要填補一個空白,從廣東人的視角去描繪香港。

「我和編劇發想題材時,發現有不少香港或中國北方導演拍粵港兩地的題材,但他們塑造的廣東跟香港的關係,跟我感受的很不一樣。我們就覺得應該有一部電影 ,從一個相對南方的角度去講粵港。這是一開始的出發點。」

鹿特丹影展以挖掘大膽、新銳的導演著名,而《人海同遊》入選的「未來之光」單元更是專為初出茅廬的導演而設。鹿特丹影展的亞洲電影選片人Kristina Aschenbrennerova在平遙電影節第一次看到《人海同遊》。「我當時就被這部片子深深吸引了。」她對端傳媒說:「電影開頭把節奏設定得很到位,非常優雅,既懷舊又不失新意。」

對於《人海同遊》歐洲首映的反響,蔡杰原本沒有很高的期待。由於片子並不是強敘事、強議題的風格,他估計不熟悉粵港的外國觀眾可能難以快速讀取明確的信息。令他意外的是,《人海同遊》在鹿特丹的三場放映在影展開幕前早已售罄,臨時加開了一場,門票也隨即被一搶而空。許多觀眾衝著香港題材而來,被電影的詩意溫潤所打動。對於身處歐洲陰鬱冬日的觀眾來說,這何嘗不是一段借來的時光。

《人海同遊》劇照。
《人海同遊》劇照。

在影片開頭,鏡頭以近乎偷窺的視角透過樹影觀察若有所思的女主角婷,她正與未婚夫及家人在郊外摘荔枝。在舒緩的節奏中,婷在樹冠下閒庭信步,剝開一顆新鮮採摘的荔枝,頓時汁水四濺,轉瞬間將觀眾拉到了盛夏黏膩悶熱的嶺南。荔枝粗礪而鮮紅的外殼之下,包裹著潔白晶瑩的果肉,強烈的對比就像女主角婷,在按部就班的生活之下,有著一顆按捺不住、渴望探險的心。

油麻地果欄有超過百年歷史,最鼎盛的時期正是1980、90年代,時值中國大陸改革開放,粵港貿易蓬勃發展,中國大陸的水果經油麻地出口到國外,外國的水果也經此轉運到大陸。

荔枝是嶺南地區夏日最常見的水果,具有極強的地域色彩。「我覺得這顆荔枝有點像這個女孩她給我的感覺。它是一顆很微觀的水果,但承載了很多地域的信息,在嶺南水土中成長起來。我希望這個電影呈現的面目也是一樣的,希望觀眾能跟隨一個女孩的旅程,看到一些地域、時代的信息,」蔡杰說。

荔枝也成為影片中聯通粵港的一條線索。在上世紀末,婷的父親是一名穿梭粵港走私水果的香港商人,將廣東的荔枝運到香港油麻地果欄出售。油麻地果欄有超過百年歷史,最鼎盛的時期正是1980、90年代,時值中國大陸改革開放,粵港貿易蓬勃發展,中國大陸的水果經油麻地出口到國外,外國的水果也經此轉運到大陸。「一顆荔枝從從化郊區的荔枝園,到香港油麻地的水果市場、一個全世界水果的集散地。這跟我想像的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感覺,也很相像。」 

在《人海同遊》中,蔡杰有意使用了極簡、洗練的敘事,用他自己的話說,「從劇本到剪輯,能省則省」。電影情節圍繞女主角婷,婷是廣州一名普通白領,由母親撫養長大。父親在二十多年前不告而別,回歸他在香港的家庭,自此杳無音訊。在結婚前夕,應母親的要求,婷到香港尋找父親。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