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電影

《芭比》——在爭議之中被誤解的Barbie Land

「女性主義電影」似乎應該更嚴肅,更具有現實意義。《芭比》這樣的喜劇類型片很容易受到指責。

2023年8月19日,美國,一名穿著芭比連身裙的女士觀景台上散步。攝:Alexi Rosenfeld/Getty Images

2023年8月19日,美國,一名穿著芭比連身裙的女士觀景台上散步。攝:Alexi Rosenfeld/Getty Images

特約撰稿人 海德薇格

刊登於 2023-09-12

#女性電影#芭比#美國電影#女性主義#電影

根據華爾街日報的報導:截止至8月7日,《芭比》在全球市場的總票房約為10.3億美元,成為Covid-19疫情以來僅有的六部票房達到10億美元的影片之一。而目前它的熱度沒有退散,非常有潛力成為華納最賣座的電影。

這部電影從宣發開始就貼上女性主義標籤,爭議隨之而來。無論是從電影文本,《芭比》本身所協帶的文化象徵,還是消費主義與女性主義的矛盾,都徹底地被分析與審視。

傳統意義上的「女性主義電影」似乎應該更嚴肅,更具有現實意義。說起那些公認的女性主義電影,人們會想到的大概會是 Cleo from 5 to 7(《從五時到七時的琪奧》/《五至七時的克萊奧》)Jeanne Dielman, 23, quai du commerce, 1080 Bruxelles(《主婦日記》/《讓娜·迪爾曼》)Happening(《孕辱》/《正發生》)4 Months, 3 Weeks and 2 Days(《4月3周2日-墮胎日記》/《四月三週兩天》)RBG(《RBG:不恐龍大法官》/《金斯伯格大法官》)Bombshell(《重磅腥聞》/《爆炸新聞》)這樣現實主義的類型創作。The Devil Wears Prada(《穿PRADA的恶魔》/《穿普拉達的女王》)算不算女性主義電影?這可能有很大爭議——性別議題總被默認為應該是複雜而深刻的。商業類型片/爆米花電影/小妞電影似乎是這種印象的反面,但這何嘗不是對於女性導演‧女性題材的一種限制。似乎《芭比》作為一部打著女性主義的喜劇類型片,很容易會受到「失真」「淺薄」「消解女性議題」甚至「消費女性議題」的指責。

女性主義電影研究者帕特麗夏懷特在《Women’s Cinema, World Cinema: Projecting Contemporary Feminisms》中主張:女性需要的不僅僅是代表性題材,而是一個更廣泛的,來引導她們在全球電影表現中的絕對中心地位。對懷特來說,女性電影的政治和美學要至少和世界的地形一樣廣闊和開放。在電影工業的文脈中,對於女導演來說,她們的任務不僅僅是去倡導女性主義意識的覺醒,女性電影的多樣性以及女性導演生涯的可持續性和主導性也很重要。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