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490個義工合力編著粵語辭典,保存本土語言

嗒糖、蛋散、頂硬上......這些粵語是什麼意思?香港一群市民正在編著一本粵語辭典,計畫花20年,保存原汁原味的地道粵語。

端傳媒實習記者 黃浚煒 發自香港

刊登於 2016-11-30

490個義工合力編著粵語辭典,傳承本土語言
490個義工合力編著粵語辭典,傳承本土語言

小時候學習中文或英文時,手邊都會有本辭典。而香港人和廣東人日常接觸最多的粵語,是不是也可以有一本自己的辭典呢?

12年前,劉擇明萌生了編撰一本粵英辭典的想法,當時他在香港大學修讀語言學,學院打算編著一本粵英辭典,供學習粵語的外國人士使用。「可惜最後因為經費不足,被迫把計劃的規模縮小,可說是一個『半爛尾』的結果。」劉擇明回憶說。

想法自此放下多年,但一次與朋友閒聊,劉擇明再度燃起這股熱誠。2014年5月,他剛加入香港大學中文學院的「漢語中心粵語組」做講師,利用業餘時間發起「粵典計畫」,希望召集一群熱心義工一起編撰一本粵語辭典——用粵語解釋粵語。

《粵典》詞語詞性分布
《粵典》詞語詞性分布,

這個編撰計畫,劉擇明預計要花上20年時間。根據語言學機構「民族語」統計,目前全世界範圍內,以粵語為母語的人口高達1.2億人,劉擇明希望,「以辭典確立粵語的地位」,使粵語得到更多重視。

現在,粵典已經收錄了四萬多個詞語,類型包羅萬有,有人們經常談論的熱門詞語,包括潮流用語和新聞人物的話語;同時也收錄了諸多平時人們關注不到、卻在語言中舉足輕重的詞語,例如語氣助詞等。

嗒糖。
粵語詞彙:「嗒糖」。

粵語詞彙:「嗒糖』 解釋: 給人的外表、行為吸引

每個人皆是編輯

劉擇明平常專注研究粵語,但編撰一本辭典,僅靠一人之力並不足夠,如康熙字典需集二十多名纂修官之力,歷時六年才編撰完成,劉擇明想到讓朋友一起加入。起初,劉擇明只是邀請熟人一同閱讀語言資料,如電影對白、演講稿、日常交談的用語等,把它們的寫法、讀音、詞性、解釋都紀錄起來。漸漸地,他開始過網絡組織動員,邀請網友協力編輯。

目前,義務參與粵典的義務編輯有490個,其中最活躍的至少有40個,他們來自不同的背景,當中以學生和三十歲以下的在職人士為多。他們有恆常的上網習慣,願意每星期花一定的時間義務參與這個項目。

香港中文大學漢語中心粵語組講師劉擇明。
香港中文大學漢語中心粵語組講師劉擇明。

編著的工作乏味,而且沒有任何收入,在講求成本效益的香港並不容易持續發展。劉擇明的父親也曾經問自己兒子:「沒錢的事情做來幹甚麼?」可是,劉擇明卻相信積少成多,他理想中的形態是當有人走了第一步後,只要每個人都付出一點點,計劃就可以自然地運作下去。

「我們要推動一個信息,就是即使有正職的人,仍可做很多事去帶來改變,例如你有一個小時,打開電腦,不需任何準備,只要擔起一部分的工作,已經可以貢獻很多。」劉擇明對端傳媒說。

粵典目前採用的工作方法是Crowd-sourcing(群眾外包),透過互聯網形成網絡社群,分布地發送工作。為了讓更多人能夠參與,粵典降低了工作技術需求的門檻,現時也有不同的工作模式對應不同人的需求。主動的義務編輯,可以把日常的用語變成一個詞條,豐富辭典的詞量;如果不想動腦的,也可到界面上隨機獲發放未完成的工作或找幫其他義工。

頂硬上。
粵語詞彙:「頂硬上」。

粵語詞彙:「頂硬上」

解釋:遇到困境時不放棄,堅持熬下去

粵典的編撰就是這樣運作,各人分工協作、各司其職。最終,即使自己不是專家,透過集體提案、編著和覆核,也可以一起做出一件專業的成品。而成員本身來自不同的工作領域,也帶來另一個好處:「建立完整的粵語辭典必須依靠很多不同行業和生活習慣的人,因每個人有自己的局限,知道一些獨有的用語。」

在編輯的過程中,劉擇明亦藉此學習到一些本來不認知的粵語詞藻,比如一些新的用詞,如「小蟹柳」或「扮晒蟹」,解作「裝模作樣」或「虛張聲勢」。由於人們較少使用這些詞語,印象不會特別深刻,故此,大家集思廣益反而可增加彼此的知識。

把資料放到公海

可是,當每個人撰寫一部分,會令內容變得雜亂無章嗎?劉擇明指出,語言本沒有一套正確的標準,所以,他主張以描述主義紀錄粵語用詞,即收錄現今所有大眾流行使用的寫法和讀音。他進一步表示,即使通過查看古書和田野考察,考據來歷得出的結果也不一定有意義,他希望藉著開放的視野去紀錄一種文化的現狀。

「就如北方話形容數量的『點』字,有語言學家考據到其本字為『滴』,而粵語則借代成『啲』字。如果追本溯源才是正統的話,難道現在的人要倒過來使用已沒人能看懂的字嗎?」因此,粵典堅持收輯所有通俗的粵語詞,亦即是較多人用的版本都會盡量收錄。

蛋散。
粵語詞彙:「蛋散」。

粵語詞彙:「蛋散」

解釋:1. 廣東小食,用麵粉、雞蛋同豬油搓成條狀,再下油鑊炸,炸到金黃色 2. 比喻沒有用的人

每個嚮往Crowd-sourcing的人,或多或少都對它有些理想化的想像。例如計劃是否可以做到去中心化,完全由群眾主導呢?對此,劉擇明表示,「在實際運作上,計劃還得由核心成員維繫和主導,不然便很難推進。」 而互聯網的溝通模式又能否有效解決所有問題呢?為避免虛擬的空間容易令成員的熱誠流失,粵典的成員每兩星期便會聚集一次,在數小時的時間內,嘗試令大家腦內的想法互相碰撞,以及完成一些規模較小的工序。

「每日獨自持之以恆地做一件事,對很多人來說也很困難,但透過互相連繫和支持,就可令複雜的事更容易達成。」粵典也特別鼓勵新成員參與聚會,融入整個社群。

群眾外包以外,粵典的另一個理念就是開放資料。現時坊間也有粵語的資料庫,但一般市民難以取得。「例如有大學曾做過一個普通話和粵語的對照表,可是它的網上系統很難使用,阻礙很多有心想找資料的人。」於是,劉擇明認識到,即便用心搜集到詳盡的資料,如果它隱沒於別人的視野中,也是白費心機。

「我們要把資料放到公海,讓所有人能輕易地閱覽和存取。」劉擇明表示,「粵典」目前尚未成書,但已經將部分資料庫放在網絡上,供公眾搜索使用。

網上粵語辭典-粵典。
網上粵語辭典-粵典。

「雖然現時我們仍未有足夠的信心,故現在用家還未可以存取整個資料庫,但未來一定會向這個方向發展。」劉擇明說,如現時想使用粵典的資料庫,則可直接向負責人聯絡索取。

重拾人們對粵語的自信

辭典的最大作用,在於對語言的保存。可是,要真正令一種語言能夠傳承下去,必須要把它推而廣之。為了做到這一點,劉擇明亦參與過不同的嘗試。

其中一個,是製作遊戲CantoRocks。遊戲的玩法簡單直接,玩家需要透過輸入粵語拼音,消除緩緩下降的文字方塊,累積更高的分數。計劃的念頭源自2015年在香港大學中文系漢語中心粵語組工作的時候,劉擇明想到遊戲能讓學生寓練習於娛樂,促進學習,成效甚至比傳統課堂的教學更大。於是,他參與製作了這款粵語拼音的遊戲,讓學生把學習經驗連結到挑戰更高分數的有趣過程中。

魚翅撈飯。
粵語詞彙:「魚翅撈飯」。

粵語詞彙:「魚翅撈飯」

解釋:將魚翅蓋在飯上的貴價菜式,是生活奢華的象徵

此外,劉擇明也曾經和其他作者一起,透過網上眾籌,出版完全以粵語撰寫而成的文學作品《香港語文——聽陳蕾士嘅秘密》。該書把港人熟悉的中學會考中文科的26篇範文改寫為廣東話版本,由於文字生動絕妙,引起了不少網民的關注。劉擇明說,「我們要證明,粵語能成為主體,發展出其文學作品。別的語言能做到的事,粵語也可以做到。」而更重要的是,他想讓使用這語言的人不再妄自菲薄,覺得低人一等。

「一種堂堂正正的語言,為何不能有自己的辭典和文學作品呢?」就是這個信念,推動着劉擇明去改變人們對粵語的既有印象。「我們害怕外來語言的入侵,源於不覺得自己是本體,沒有確立自身的位置。」他希望說粵語的人重拾一種自信。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