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少了自由行,「絲襪奶茶」 依然滿溢本土人情味

傳統冰室蘭芳園開業64年,以地道奶茶馳名。訪港自由行減少,老闆卻說:「只要把奶茶沖好,我們甚麽風浪都不用怕。」

端傳媒記者 趙燕婷 發自香港

刊登於 2016-06-15

蘭芳園經歷父子兩代,由小小一個絲襪奶茶檔變成今日的本地馳名品牌。
蘭芳園經歷父子兩代,由小小一個絲襪奶茶檔變成今日的本地馳名品牌。

鐵皮排檔前放着醒目的綠色木櫈;檔內師父一邊拉高水壺,一邊將熱水倒進茶葉袋,以純熟的手法「拉茶」;排檔上面掛着一幅以老套字體寫成的招牌:「鮮奶汽水、各式餅食」。這道5、60年代典型「老香港」的風光,是隱身於中環商業區、1952年開業的熟食排檔──蘭芳園。

蘭芳園老店位於中環結志街,至今每天賣出超過1000杯港式奶茶。這杯地道風味,多年來吸引了無數遊客。蘭芳園在2009年至及2011年,更分別在尖沙咀和上環開設分店。

訪問這天,平日坐鎮在上環分店、51歲的老闆林俊業,身穿T恤牛仔褲,滿頭大汗地跑回中環老店。與端傳媒記者在店內坐下來後,他就像老街坊一樣訴說着蘭芳園的故事。

這時已過午飯時間,但800呎的小店仍然滿座,有食客一邊吃,一邊拿着照相機東拍西拍,收銀櫃檯下就放了一個遊客帶來的行李箱。

香港人才是最可貴客源

不過,這個行李箱卻揭示了一個現實──內地來港自由行減少。記者最近兩星期分別到過中環、上環和尖沙咀的蘭芳園分店,店門外的長龍都消失了,與之前自由行旅客迫滿店內、十多個行李箱塞滿門口的情況大相徑庭。

香港旅遊發展局資料顯示,今年1月至4月,內地訪港旅客有近1387萬人,較2015年同期下跌12.6%。少了自由行,過去幾年大賺人民幣的零售業和餐飲業都叫苦連天。香港統計處3月31日公佈最新數據,顯示今年2月零售業總銷貨價值臨時估計為370億元,較去年同期下跌20.6%,是1999年以來單月最大跌幅。

我們沒有做什麽去吸引哪個地方的遊客,我們一直就只是做好品質,沖好每一杯奶茶、煮好每一個『撈丁』,那才可以吸引和留住客人。

林俊業

「蘭芳園的生意有受影響嗎?」老闆卻是一臉笑看風雲的淡然:「但我們店還是坐滿人呀﹗」林俊業說,如果計算顧客中遊客比例,光顧蘭芳園最多的是台灣遊客。在網上搜尋「蘭芳園」,也可以找到大量台灣人介紹蘭芳園的旅遊分享文章,寫上「絕對不能錯過」、「去香港必吃美食」等評語。而這一年增長最多的,則是來自韓國的遊客,原來2015年3月南韓綜藝節目《Running Man》到店內取景拍攝,蘭芳園因而成了南韓遊客熱點。

「我們沒有做什麽去吸引哪個地方的遊客,我們一直就只是做好品質,沖好每一杯奶茶、煮好每一個『撈丁』(編按:以撈麵方式製作的即食麵),那才可以吸引和留住客人。」但林俊業強調說:「蘭芳園最重要的客源,始終是香港人。」

「有些客人小時候在附近讀書,放學後來光顧,現在他們都已經帶着子女回來了。我們和客人成了朋友,他們都『業仔』、『業仔』地叫我。」店內掛滿80年代當紅歌星譚詠麟和樂隊溫拿在店內拍的照片,林俊業指一指說道:「他們都是光顧了數十年的好朋友。」而這種本土人情味,正是蘭芳園一直守下去的經營之道。

沒有絲襪的「絲襪奶茶」

蘭芳園以奶茶馳名,被譽為「絲襪奶茶」的始祖,「絲襪奶茶」更逐漸成了港式奶茶的代名詞。而他們與「絲襪奶茶」相遇的故事,要由林俊業的父親林木河70多年前來港說起。

林俊業笑着指一指坐在收銀處的老人:「他就是我爸爸。」91歲的林木河身型瘦削、滿頭白髮,低頭細數着眼前一堆零錢。「他精神很好,每天讓他來店裡坐兩小時,收收錢好打發時間,畢竟他大半輩子都在這間店過。」

林木河1925年生於潮州,10多歲時來香港。當時香港上環至西環的海邊有10多個碼頭,統稱為「三角碼頭」。林俊業記得爸爸說過,當時在香港的潮州人大都聚集在碼頭工作,有的當苦力搬貨,有的則擺檔賣食物。「我爸爸來港後投靠親戚,於是就在三角碼頭安頓下來,在碼頭幫忙擺檔。」林俊業一點一滴,呈現着那個他從父親口中聽來、70多年前的香港:「你聽過『舖保』嗎﹖那時候要到舖頭工作,是要由另一間店舖做擔保。爸爸幫忙擺檔一段時間後,表現還不錯,於是才找到舖保到大排檔工作,正式學師沖咖啡和煮雲吞麵。」

當時奶茶雖然已經由英國傳入香港,但林俊業說,香港人還不流行喝奶茶,「所以排檔都只賣咖啡」。

那些苦力遠遠看到掛着的茶葉袋,就笑說那是絲襪,於是我爸爸沖的奶茶,就成了他們口中的『絲襪奶茶』。

林俊業

在碼頭打滾,林木河漸漸與在碼頭上岸的海員交起朋友來。一次有海員從錫蘭帶來了紅茶葉,說要送給林木河讓他品嘗,他這才學起沖奶茶來。後來,這些海員每隔幾個月來港,每次都從不同地方帶來了茶葉。「爸爸試着試着,覺得不同地方、不同月份的茶葉,沖出來的味道也不同,現在知道那叫季前、季後茶,爸爸那時可是自己試出來的。」林俊業轉頭看看父親,一臉自豪。

林木河自此也開始賣起奶茶來。找人打好銅壼,他想起:該用甚麽做過濾茶渣的「茶葉袋」呢﹖「哪種布縫得最密﹖」他問太太。「應該是做棉襖那種毛布吧,裡面的棉花都不會走出來。」

於是他請太太以毛布縫作一個袋子的模樣,果然,沖出來的奶茶沒有半點茶渣,又香又滑。然而白色的茶葉袋泡過奶茶後,卻成了淡啡色。林俊業說:「那些苦力遠遠看到掛着的茶葉袋,就笑說那是絲襪,於是我爸爸沖的奶茶,就成了他們口中的『絲襪奶茶』。 」

沖好了「絲襪奶茶」,林木河的的捧場客越來越多,於是他在1952年開了蘭芳園,也就是現時結志街老店前那個鐵皮排檔。

蘭芳園每天賣出超過1000杯奶茶,全部由師傅手沖。
蘭芳園每天賣出超過1000杯奶茶,全部由師傅手沖。
蘭芳園店內環境。
蘭芳園店內環境。
鐵皮排檔前放着醒目的綠色木櫈。
鐵皮排檔前放着醒目的綠色木櫈。
蘭芳園牆上掛滿多年來不同媒體報導。
蘭芳園牆上掛滿多年來不同媒體報導。
馳名的奶茶、豬扒飽、西多士。
馳名的奶茶、豬扒飽、西多士。
蘭芳園店內環境。
蘭芳園店內環境。

一杯奶茶,看盡香港70年起落

隨後的13年,林木河每天沖奶茶、賣奶茶,子女也一個一個出生,一家人在香港落地生根。直至1965年,林木河迎來第一個轉變。這一年,排檔後的一排木屋拆了,建起了十多層高的石屎樓,他也租下了現時老店的舖位。

林俊業憶述,早年光顧的食客除了碼頭苦力,還有附近位於荷李活道前中區警署的警察。「『大館』(編按:香港人對前中區警署的舊稱)就在上面,那些差人來多了、熟絡了,就讓我們在店裡放枱櫈,畢竟他們來了也想有個地方坐坐。其實那時我們只有排檔的牌照,店裏不可以招呼客人的,但那時香港沒有那麽嚴謹。」

林俊業站起來,在不到800呎店舖比劃着:「現在廚房這個位置,我們那時候偷偷放了幾張枱櫈做生意;後面這一半租給別人『打棉被』;廚房旁邊這條走廊,大約100呎吧,我們當時一家五口晚上就睡在地下,所以那時每晚關店後都要洗地。」

上世紀7、80年代,隨着香港經濟起飛,中環變了個模樣,蘭芳園的客人也由苦力和警員,變為附近寫字樓上班的白領。

有些人來到舖頭門口,還要打電話來叫外賣,我們煮好了再拿到門外,他們就拿着飯盒走到公園或坐在街上獨個兒吃,大家都很怕。

林俊業

生意越來越好,林俊業在1995年放棄原本在車行的工作,全職打理蘭芳園的生意。「有過難關嗎﹖」記者問林俊業。「沙士吧,2003年頭半年都沒有生意。」

2003年2月,沙士從內地傳入香港,299人死亡,世界衞生組織一度宣佈香港為疫區。「那時候人人都戴口罩,例如這張8人枱坐了兩個人,就沒有人願意坐下去了。有些人來到舖頭門口,還要打電話來叫外賣,我們煮好了再拿到門外,他們就拿着飯盒走到公園或坐在街上獨個兒吃,大家都很怕。生意最差的時候,伙計主動說要減人工,那時候香港常說『共渡時艱』。」

在疫症陰霾下,香港經濟重挫,「共渡時艱」成了屬於那個時代的詞語。最終疫症在2003年下半年退去,香港人走過難過,迎來了當時人人拍掌叫好──自由行。

今天的業主,30年前的租客

2003年7月,中央開放內地部份省市居民可以個人身份來港旅遊。訪港遊客從此逐年上升,蘭芳園的客源也多了一班內地人。蘭芳園在內地名氣漸響,各間分店門外推滿的行李箱成為一道「景色」。林俊業笑說:「老店這邊食客一直沿着結志街排隊,有時還被旁邊的排檔投訴,說我們阻着他們做生意呢﹗」

行李箱還堆滿了香港大小店舖、餐廳、主題公園等,人人賺人民幣賺得盆滿鉢滿,業主看着店舖大賺,也開始大幅加租。這兩、三年以來,香港不少小店紛紛捱不住貴租結業。林俊業卻沒有半點擔憂:「這間老店,我們80年代初買下了。」

我們什麽都不懂,哪會知道什麽香港前途問題?我們當時唯一想到的,是一家人如何可以繼續沖奶茶、『有啖飯食』。

林俊業

然而,當年下決定買舖,契機也是加租壓力。他憶述,大約1980、81年左右,當時的業主看中蘭芳園生意好,提出加租6倍。「我們算過交不起租,業主就收回單位了。所以這間老店其實曾經關門幾年,只剩下店前的排檔,於是我們搬回老虎岩(編按:即現時九龍樂富)的徙置區居住,天天坐巴士轉小輪來中環開檔。」

1980年代初他們關店這幾年,也正是中、英談判香港前途問題的關鍵幾年,加上1981年股災、1983年港元兌美元匯率大跌引起危機等,香港政治、經濟前景不明,蘭芳園被收回的店舖單位數年也未有人承租。

「於是那個業主又轉頭來找我們,我們那時擔心常常被加租和迫遷,就說不租了,反過來問業主可否買舖。那時他開價50萬元,我們全家人一起湊錢,又到處找親戚朋友借錢,我當時還在髮型屋工作,老闆也借了3萬元給我呢﹗但湊來湊去還是不夠,本來是要放棄了,倒是有一個熟客告訴我們可以做按揭借錢,又說業主開價太高了,叫我們再議價,最後我們才以30多萬元成交。」現時蘭芳園一杯奶茶賣18元,林俊業回憶說,買舖時一杯奶茶才不過3至4元。

記者笑說林家真有投資眼光,林俊業隨即耍手搖頭說:「那是因為我們什麽都不懂,你看,我們當時連按揭都沒聽說過,哪會知道什麽香港前途問題?我們當時唯一想到的,是一家人如何可以繼續沖奶茶、『有啖飯食』,不想被迫遷才買舖!」

林俊業指,父親的絲襪奶茶是不斷嘗試摸索得來,到了自己和大哥這一代便把沖製方法「科學化」。
林俊業指,父親的絲襪奶茶是不斷嘗試摸索得來,到了自己和大哥這一代便把沖製方法「科學化」。

冒認商標,但冒認不了人情味

64年歷史的本土小店,不怕自由行減少,不怕業主加租迫遷,今天迎面而來的最大風浪卻是「被冒認」。今年5月,香港《蘋果日報》調查報導指,內地商人曹威4月在香港公司註冊處登記,成立「林記蘭芳園香港餐飲管理有限公司」,並到香港商標註冊處註冊商標,報導指「除了多了林記二字,商標與正牌的完全一樣,同樣有「LAN FONG YUEN」及「絲襪奶茶 始于1952 香港」等字樣。

那個朋友說,爸爸沖的奶茶香氣四溢,就像蘭花一樣,所以就叫蘭芳園⋯⋯這個招牌,我們一定要守下去。

林俊業

「這幾天我都擔心得睡不着,你看我還長了兩顆暗瘡,但想來想去都沒有辦法阻止。」人到中年,壓力還是令林俊業吃不消。「還好這幾天以來,我收了很多電話,都是熟客打來叫我不用擔心。所謂時代巨輪嘛,很多事我們也許阻止不了,但我相信香港這點人情味是不會改變的。」

為了杜絕有人在內地假冒蘭芳園的招牌,原來林家也曾在內地註冊商標,卻因為名字與戲曲大師梅蘭芳相近而被拒。「蘭芳不是這樣解釋的。」林俊業說:「1952年要開排檔時,爸爸有一個朋友有點『墨水(學識)』,於是爸爸就請他幫排檔改名。那個朋友說,爸爸沖的奶茶香氣四溢,就像蘭花一樣,所以就叫蘭芳園。」

林俊業看一看爸爸,堅定地說:「這個招牌,我們一定要守下去。」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