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無論馬雲買不買《明報》,傳媒變天早成定局

阿里巴巴主席馬雲剛買下香港知名英文報章《南華早報》,又傳出他要再買老牌中文報章《明報》,一時輿論沸議。但香港傳媒的資本重構,早在90年代初已經悄然布局。

端傳媒記者 何雪瑩、孫賢亮 發自香港

刊登於 2015-12-21

攝:羅國輝/端傳媒

12月11日,中國電子商業巨擘阿里巴巴宣布,已經與南華早報集團達成協議,以20.6億港元現金收購《南華早報》以及南華早報集團旗下的其他媒體資產。

面對外界對於這宗收購可能影響《南華早報》報導中國的立場的疑慮,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於12月16日在浙江烏鎮舉行的世界互聯網大會上開腔回應,稱「阿里巴巴會讓《南華早報》更受尊重」,而對於「會否因『上面』的壓力而干涉採編自主」的猜測,馬雲說「也太小看我們了」。

馬雲的言論尚未平息外界憂慮,又傳出阿里巴巴洽購香港《明報》的消息。澳洲傳媒《The Australian Financial Review》稱收到內幕消息(a source with direct knowledge of the situation)指出,收購《明報》的高層談判已經在七月開始。

這消息如同震撼彈,雖阿里巴巴集團發言人迅速向路透社否認該消息,但仍引來各界對香港主流媒體將逐漸被中國資本掌控的憂慮。

回歸前已布局,四張牌重構港媒

北京對香港媒體與輿論的整體佈局,並非97回歸後的動作,而是從80年代中英談判前後已經開始。

香港資深傳媒人、前《文匯報》副總編 程翔

但這一格局早在十幾年前早已落定。據香港資深傳媒人、曾任《文匯報》副總編的程翔告訴端傳媒記者:「北京對香港媒體與輿論的整體布局,並非97回歸後的動作,而是從80年代中英談判前後已經開始。」

「80年代初,北京就確立了『在實力的基礎上過渡』,就是說增強自己的宣傳能力來走過從英治到回歸的『過渡期』」,熟知左派報紙內部運行模式的程翔稱,北京手中的牌,共有四張。

第一張,是增加自己的輿論平台。1985年,作為中共中央委員會的機關報《人民日報》增設了海外版,而1997年又創辦了《中國日報香港版》,該報有着濃厚的中國官方背景,是在香港發行的唯一一份能在中國全國發行的英文報章。

第二張牌,五大傳統左報「文、大、新、晶、商」(分別是《文匯報》、《大公報》、《新晚報》、《晶報》和《商報》)都增設或擴大評論版面,邀請內地寫手進駐香港的輿論陣地。「不過五大左報的語言和意識形態離香港的市民階層很遠,銷量始終很低,中共不能不思考如何控制主流媒體」,程翔說。

統戰,是第三張牌。創辦於1938年的《星島日報》,歷來支持國民黨與中華民國政府。該報半個世紀來都使用民國紀年,直到1992年,轉用西曆紀年,而次年《星島日報》時任老闆、創辦人胡文虎女兒胡仙則首次進中國,受到江澤民和李鵬的接待,回歸後一年,胡仙還當上了全國政協委員。

近年,《星島日報》及其旗下的《頭條日報》、《英文虎報》在重大新聞議題上,都表現出明顯的親建制立場,與港府、北京聲道一致。

最後一張牌,是改變資本結構,買下報館。程翔認為,親中資本介入香港傳媒,大致在97回歸前已定大局。回歸後亦沒有停止,現時香港的主要收費報章及免費電視中,除了《蘋果日報》,幾乎所有大股東都在內地有生意或被授以官職。

攝:盧翊銘/ 端傳媒

資本變化,與傳媒的自我審查

報章方面,跨國傳媒大亨梅鐸1987年將老牌英文報章《南華早報》私有化後重新上市,1993年馬來西亞富商郭鶴年入主,郭氏在中國經營香格里拉酒店集團。

程翔告訴端傳媒,早年一位任職《南華早報》的朋友曾將郭鶴年掌門後發給全公司員工的信件給他看,其中提到「過去《南華早報》對中國持批判態度,今後不會再是」。

《南早》內部曾數次傳出文章疑因政治立場被自我審查的事件。該報的資深中國記者和研究員林和立2000年5月撰寫文章,批評北京政府介入香港特首選舉。此文引來郭鶴年投稿反駁;11月林和立被免去其中國版資深編輯職務,林和立辭職以示抗議。2002年《南早》前駐北京辦事處主任Jasper Becker在《華爾街日報》撰文書寫該報中國組如何進行內部審查,包括被要求多報導中國官方活動,法輪功、騷動及西藏議題則不派員採訪或以簡短篇幅處理。

2011年,南華早報前中國組主任、副總編輯王向偉升任總編輯。因為王同時兼任吉林省政協委員,這項任命引起了香港新聞業界普遍的非議。2012年,香港各大傳媒大篇幅報道李旺陽事件時,《南早》僅在A6版面刊發簡訊,後外籍兼職編輯Alex Price親自電郵總編王向偉,認為這屬於自我審查。到2013年,《南早》出版香港歷史110週年特刊,列數110見大事,但未列入1989年港人聲援六四學生遊行及2003年7月1日的反廿三條遊行。這些事例也都被輿論指為自我審查。

香港傳播學者黎佩兒的研究指出,《南早》曾經「代表西方自由派報紙傳統」,但被郭鶴年收購後編採立場不如以往般批評中國政府。但黎佩兒認為,林和立和Jasper Becker的免職不能理解為純粹的言論打壓,而是因為該報想重整中國新聞的重點,增加社會經濟而減少政治新聞,需要不同的專業知識以配合「新的編輯定位,適應新的政策環境」。

《明報》資本變化時序與新聞自由危機。圖:端傳媒設計部
《明報》資本變化時序與新聞自由危機。
《南華早報》資本變化時序與新聞自由危機。圖:端傳媒設計部
《南華早報》資本變化時序與新聞自由危機。
《成報》資本變化時序與新聞自由危機。圖:端傳媒設計部
《成報》資本變化時序與新聞自由危機。
TVB資本變化時序與新聞自由危機。圖:端傳媒設計部
TVB資本變化時序與新聞自由危機。
ATV資本變化時序與新聞自由危機。圖:端傳媒設計部
ATV資本變化時序與新聞自由危機。

與南早資本變動的時間表很接近的是中文紙媒《明報》。該報由作家查良鏞(筆名金庸)創辦於1959年,素來被看作香港具影響力的嚴肅、中立報章,讀者以知識分子為主。1990年,查將《明報》出售予中國數碼信息主席于品海,五年後轉手予馬來西亞木材商人張曉卿。張曉卿多次在公開場合肯定及推崇中國的發展成績,旗下的常青集團除了馬來西亞業務外,亦有在中國投資伐木業、石油和基建等業務。

《明報》曾大幅報導四川地震及中國人權新聞。但2014年1月總編輯劉進圖突被撤職,由馬來西亞《南洋商報》前總編鍾天祥取而代之。

2014年7月2日凌晨發生「佔領中環」預演,編務董事呂家明在沒有通知其他編輯下,在報紙已付印後叫停印刷廠,並將原頭條大標題「爭普選大遊行 人數10年新高」改為副標題,標題則變作「7.1大遊行 人數10年新高」,「爭普選」字樣消失。今年2月,該報頭版原為獨家新聞「加國密件紀錄學生目擊六四開槍」,原本休假的鍾天祥深夜要求改為「阿里巴巴10億助港青創業」。

程翔稱,雖然《明報》在97回歸前已經歸入親中資本,但有一批高層採編人員仍堅持一貫的專業與中立。去年總編輯劉進圖被撤換後,自我審查才轉趨明顯。

電視難倖免,傳媒內憂外患

政治謹慎和商業主義其實是一枚硬幣的兩面。

香港傳播學者 黎佩兒

免費電視台方面,2011年,有「殼王」之稱、擁有多家上市公司的香港商人陳國強,聯同台灣HTC創辦人王雪紅,及基金Providence Equity Partners組成財團成為無綫大股東。2014年陳國強出任主席。2014年佔領中環期間,無綫新聞聞獨家拍到七名警察疑似將示威者曾健超拉至黑暗角落毆打的片段,並於深夜播出,引來全城關注。但報導指新聞部主管要求修改新聞的旁白,刪去「拳打腳踢」字眼,及將無綫新聞Apps的七警暗角報道下架。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李立峯的研究認為,中國政府慣用統戰方式,收編與中國有生意利益聯繫的媒體老闆。雖然這些老闆不一定參與日常新聞運作,但能透過人事調動、升遷和資源分配影響媒體,並造成編採部可能出現主動自我審查的風氣。李立峯提到,要確定這些事件出於政治考慮非常困難,但「只要記者視之為政治原因,以上這些決定會暗示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換言之,這些決定能有效地決定新聞報導的規則。」

香港大學學者林蔚文及林緻茵的研究亦提到,中國資本湧入香港媒體令政治取態愈來愈保守。黎佩兒認為,媒體在政治取態上趨向謹慎既是因為「人們厭倦政治」,於是從商業考慮減少政治報導,但「政治謹慎和商業主義其實是一枚硬幣的兩面」。

香港新聞自由排名與評價。圖:張軒婷 / 端傳媒
香港新聞自由排名與評價。

除了內部壓力外,不少媒體和新聞工作者亦遇上難以溯源的風險。多名傳媒高層或東主在近年遇襲,包括2013年《陽光時務》老闆陳平遭兩名男子擊頭;免費報章《AM730》東主施永青 2013年駕車時車窗遭鐵鎚打破;2014年《明報》總編輯劉進圖背及腿被砍六刀。網媒《主場新聞》東主蔡東豪於經營接近兩年後,稱受到來自北京的強大壓力,突然關閉《主場》。

馬雲進一步

2015年,新舊媒體更迭,在香港傳媒大洗牌之際,正在組建隐形媒體帝國的內地富豪馬雲突然入駐,尤為引人遐想。

程翔認為,這可能是北京2008年開始的「大外宣計劃」的延續。當時,北京舉辦奧運會,希望在世界範圍內打造自己的輿論平臺,建立中國的話語權。

與北京有關的資本,亦在全球購入不少報章。去年9月28日,香港爆發佔領運動,10月3日,隸屬海外華文傳媒合作組織的傳媒一致刊發「反佔中聲明」,程翔視之為「大外宣計劃」「最出色的成績單」。該組織由香港文匯報發起的,在2009年10月成立,目前擁有87家媒體成員,覆蓋全球五大洲、27個國家和地區。

「但這些報刊還是比較邊緣,面對的也是海外華人團體,北京需要更主流的平臺」,程翔說。「馬雲此次直接入主香港的《南華早報》,顯然是更進了一步,直接買下境外的主流英文媒體」。

「《明報》是香港中產和知識分子的中堅報章,收購傳聞,自然會引起公眾的憂慮」,浸淫香港新聞界達半世紀的程翔,如是說道。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