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趙恩潔:時間越久越顯得錯誤的伊拉克戰爭

英國輿論為什麼說貝理雅(布萊爾)的道歉並不是真的道歉呢?

刊登於 2015-11-14

2003年4月1日,伊拉克巴斯拉英國士兵截查幾名伊拉克男子。攝:James Vellacott/POOL/REUTERS
2003年4月1日,伊拉克巴斯拉英國士兵截查幾名伊拉克男子。

近日前英國首相貝理雅(Tony Blair,又譯布萊爾)就出兵伊拉克「道歉」一事, 我們應該怎麼看待?伊拉克戰爭是否是個錯誤? 伊拉克戰爭究竟怎麼發生的?

回想伊拉克戰爭,輿論在前後天差地別。起初,2003年,一份調查顯示有高達79%的美國民眾支持發動伊拉克戰爭,但到了2014年,已經有高達75%的民眾認為伊拉克戰爭根本不值得。2013年,英國也有超過五成以上的民眾反對伊拉克戰爭。今日,伊拉克戰爭對於大部分英美民眾之言,是一個錯誤,更是傷痛。

在這樣的輿論背景下,貝理雅在接受CNN的札卡里亞(Fareed Zakaria)訪問時,承認情報上的錯誤,也不過是一種遲來的承認。甚至,他激怒了死去的士兵的家屬,偷雞不着蝕把米。因為,如同英國大部分報紙所判斷的,這不是一個真誠的道歉,甚至不是道歉

為什麼說這個道歉「不真誠」? 貝理雅多次否認有錯,甚至曾經在2014年6月引起公憤。當時,他表示伊拉克的薩達姆(Saddam Hussein)政權遲早都會被推翻,接下來的內戰可說是一種陣痛期,是不可避免的。這種說法顯然完全忽視了伊拉克戰爭發動的輕率,英美只求快速改朝換代,而完全沒有一個「那然後呢?」的計畫,就開始了毀滅行動。這其實顯示出的是一種美國軍事強權意識形態的傲慢,以及根本上對當地社會的不尊重。伊拉克戰爭的後果,換來的是家破人亡,烽火連天,恐怖主義行動不減反增,人民對於外國勢力因此更加深惡痛絕。如果說貝理雅一直到2014年都還死命否認過錯,那麼2015年的今日的三言兩語,又能代表什麼?

不少評論者都以為,貝理雅這個自我揭露的時機點,其實只是政治考量。他不過是為了想要先發制人,搶在由約翰.齊爾考特爵士主持的「伊拉克戰爭調查」被正式公布以前,先承認一些過失,以免太過難看。他的辦公室儘管否認,也已經此地無銀三百両。

貝理雅仍在正當化伊戰

那麼,英國輿論又為什麼說這個道歉並不是真的道歉呢?貝理雅的訪談中,其實並未真正表示自己個人需要負上任何責任,而僅僅是表示情報尚有錯誤。言下之意,責任或許是在MI6 與GCHQ頭上,而不在決策者手上。雖然他對於「擘劃戰爭,以及預測戰後局勢上所犯的錯誤,感到抱歉」,他也強調,他並不後悔驅逐薩達姆政權。試問,如果貝理雅沒有真正後悔推翻薩達姆政權,那麼,又怎麼能說他認為伊拉克戰爭是個錯誤?事實上,貝理雅仍然在正當化伊拉克的戰爭。他真正說的是:也許真的沒有大規模武器,也許當初美國蒐集到的情報是錯誤的,但無論如何,推翻薩達姆仍是正確的決定。

究竟伊拉克戰爭是怎麼發生的?「伊拉克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所以我們要先發制人」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理由。2003年一月時,布殊(又譯布希)總統公開說出事後成為爭議的16個字:The British government has learned that Saddam Hussein recently sought significant quantities of uranium from Africa.(英國政府已經發現薩達姆最近在非洲尋求數量可觀的鈾)。但其實,早在2002年CIA就認為這極有可能只是一個謠言,而事後也證明這是一份偽造文件傳出的假情報。無論如何,不少人認為「大規模毀滅性武器」不過是一個藉口,美國真正的目的是要奪取石油。這樣的說法,或許高估了美國對於伊拉克石油的覬覦,也低估了在九一一事件之後,美國軍事保守勢力捲土重來,恨不得要盡快整肅中東的傲慢復仇心態。

「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說法最初來自一名綽號為「曲球」(Curveball)、來自伊拉克、今日已經是一位德國公民的報導人Rafid Ahmed Alwan al-Janabi。然而,這個情報資訊,早在戰爭以前就已經被聯合國證實為虛假情報。聯合國的 United Nations Monitoring Verification and Inspection Commission (UNMOVIC)實地走訪後發現根本沒有任何「曲球」所說的武器工廠。聯合國通知布殊政府,但布殊政府不予理會,一意孤行,熱切的要對中東開刀的軍事態度蓄勢待發,停不下來。時任美國國務卿的鮑威爾(Collins Powell,又譯鮑爾),甚至在2003年2月份的聯合國安全會議中秀出衛星地圖,指出一個生化武器實驗室的地點,控訴伊拉克薩達姆政權境內藏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建請國際社會制裁伊拉克。於是,當所有人相信一個虛構的威脅是真實的,魔鬼就可以被創造出來,甚至可以從衛星地圖上指認出來。

布殊政府即將發動戰爭的決定獲得貝理雅的大力支持,由美國、英國、澳洲等國組成的聯軍於2003年3月20日向伊拉克正式宣戰。短短數天,巴格達就被攻陷了。美國軍事強權與全球大老果然名不虛傳,戰力雄厚。當時,這似乎是一場耀眼的勝利。可是大規模毀滅性武器在哪呢?戰爭發動後一年,英美各大媒體披露,曲球承認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是當時為了協助除掉薩達姆而捏造的謊言。舉世譁然之際,布殊政府將一切的罪過怪到CIA頭上。然而這場戰爭已經造成了數萬名伊拉克居民死亡並造成更多的難民,也有美軍與英軍陣亡。

伊拉克戰爭是一場錯誤, 而且時間越久,越顯得錯誤。 然而這並不是貝理雅的說辭。他沒有真的這樣說。貝理雅真正有說的是關於伊斯蘭國的看法。他承認關伊拉克戰爭導致「伊斯蘭國」(IS)崛起的說法有「一定道理」。

昨日村民 明日叛軍

這其實不是一個新穎的觀點。但至少從一個被控訴為war criminal的前首相口中說出,仍有其一定的意義。伊拉克戰爭後在政治與社會資源上雙雙被邊緣化的遜尼派在伊斯蘭國中借屍還魂的這個道理,就連曾經打過伊拉克戰爭的美國退休指揮官三星將領 Daniel P. Bolger 也不得不承認。Bolger在他洋洋灑灑的自白中沒有講清楚的是,魔鬼並不是本來就在伊拉克境內的。伊拉克戰爭與伊斯蘭國的興起之間的關係千絲萬縷,一言難盡。但至少我們知道, 在2003年伊拉克戰爭以前,伊斯蘭國的前身在其境內根本稱不上是政治景觀上一個重要的角色。伊拉克戰爭十餘年後,伊斯蘭國佔領了大片的伊拉克土地。

英美的將領可能同意Bolger的說法,說他們打輸了伊拉克戰爭是由於他們不夠了解敵人。他們只能打正規戰爭,速戰速決,卻不能打消耗戰與持久戰。但其實他們並不了解的不是只有敵人而已。他們不了解在他們軍隊底下犧牲的社會,甚至語言不通無法對談。他們以為他們進入到一個村落,只是不知道誰是政府兵、誰是村民、誰是叛軍。但他們忘記了正是戰亂讓人變成魔鬼,而昨日的村民,可能成為明日的叛軍。

(趙恩潔,台灣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