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深度

當法律被權力關進了籠子,中國律師如何博弈?

「以刑化債」進一步破壞了政府公信力,但是跟政府講法律,並不是有效解決問題的方法。

2021年1月8日,中國深圳,市民在「民法典」主題樂園經過刻有法律條文的牆壁。攝:Yu Xiangquan/VCG via Getty Images

2021年1月8日,中國深圳,市民在「民法典」主題樂園經過刻有法律條文的牆壁。攝:Yu Xiangquan/VCG via Getty Images

特約撰稿人 Michelle Zhang 發自新加坡

刊登於 2024-04-30

#維權律師#中國司法#律師#法律#地方財政#維權

過去一年對劉景成來說格外艱難。

作為一名維權律師,他不被允許會見自己的當事人,更無法查閱相關卷宗。「鐵幕之下,一切都是暗箱操作。很多人稀裡糊塗就被判刑了,很多罪名和刑期的確定甚至不是由司法機關決定的。」他說。

因為公開呼籲地方司法機關尊重律師的辯護權,他的微博和微信賬號雙雙被封。劉景成很氣憤,向法院提訴新浪和騰訊,但法院沒有立案。

按法律規定,法院不予立案,需出示不予立案裁定書,但劉景成始終沒收到相應文件。他不服氣,多次向法院反映問題,並致函全國人大、最高法、最高檢等機構,甚至準備去國家信訪局上訪——後被地方公安人員半路截停。之後,劉景成手持民事訴訟狀直接到法院接待室,詢問為什麼不給他立案;又到騰訊總部質問為什麼封他的賬號?哪來的勇氣一手遮天?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